歌唱风格是人们对于某种歌唱形式在思想内容、歌唱艺术手法上表现出显著特点的较固定和习惯性的共同认识。其形成是由它所处的地域环境、人文历史、风俗习惯、文化心态、审美观念、民族语言等诸多因素决定的,准确把握歌唱风格是歌唱家历来推崇的最高艺术境界。歌唱音色是指演唱者声音的个性特色,也可说成音质、音品,是人们在主观感觉上借以区别具有同样响度和音调的两个声音的特性,是歌唱艺术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我们国家在录音制作上描述音乐音色的主观评价用语常有“明亮度”“宽厚度”“丰满度”“平衡度”等等。而在声乐演唱上音色评价用语显得更抽象和宽泛些,概念范围可从人们对声音直观感受延伸至对声音情感的描绘等,常用如:明亮欢快、丰满圆润、甜美纯净、集中有力、温暖柔和、热情奔放、庄严肃穆、悲伤失望、深邃的回忆、虚幻的想象等词语形容音色特点。古人云:“凡从容喜悦,及俊雅之人,语宜用轻;急迫恼怒,及粗猛之人,语宜用重”。节日欢庆和喜悦的情绪一般歌唱音色嘹亮、开朗有弹性;痛苦的哭诉和悲伤失望歌唱音色一般暗淡沉闷;还有平铺直叙、幽默风趣、庄严肃穆等等,都是不同歌唱风格情感内容直接影响下的歌唱音色。所以从歌唱风格的各个要素出发,歌唱者通过适当调整歌唱时声门闭合状态、喉头高低、气息的力度、共鸣腔的使用程度等方法获得。当然不同性别、年龄和生理结构差异也会对歌唱音色产生影响,但这不是本文论述内容,本文论述是演唱者个人在不同歌唱风格影响下歌唱音色的可变性。 一、民间曲艺说唱风格 民间说唱音乐是以说唱兼用的形式叙述故事情节,又因说唱表演中歌唱曲调特别突出,所以称为曲艺。曲艺是一种很古老的艺术形式,我国四川出土的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的说书俑就形象地展现了我国古代在2000多年前的曲艺说唱形式。曲艺有200多种之多,“说”是带有音乐性的有节奏、音律和音调起伏的念诵;“唱”是很口语化的即说中有唱、唱中有说,说和唱结合非常密切;似唱似说,即唱腔中含有很重的说话成分,唱腔是指语言音调的初步歌腔化;还有半说半唱、说唱交替也是曲艺最显著的表现手法。因为曲艺音乐主要是以叙事性为主,它是“说故事”而不是“演故事”,总是以第三人称身份来表示自己的态度,而不是以当事者本人身份来表现故事,因此曲艺音乐的艺术表现主要集中在对基本情绪和叙述者态度的表达上。在剧情发展过程中比较客观,感情对比变化不像戏曲那样强烈。从音乐形态上看,它介于戏曲和艺术歌曲之间,没有戏曲那样复杂众多的人物,基本不用舞台布景和道具,显得更为轻便,更为平民化;它一人主唱曲调的形式接近艺术歌曲,但又比艺术歌曲演唱上更自由,在曲调上更赋有浓厚的地方语言音调,更为亲切通俗。传统曲目如京韵大鼓《林;中发配》、山东琴书《梁祝下山》、评弹《杜十娘》、评剧《刘巧儿》、二人转《夫妻识字》等等,电影《有话好好说》中用北京琴书风格创作的插曲留下印象,唱中带说、接近生活、风趣幽默。说唱风格曲目音域不宽,一般一个八度左右,所以民间曲艺说唱风格在歌唱音色定位上表现为声音平铺直叙、直白、明亮、纯净、质朴等,发声共鸣以口咽腔为主,基本用真声歌唱,没有混声。真声的特点是振动频率较低,灵活性较差,有时也称“大本嗓”“胸声”或“重机能”等。但它与音质疏松、浮泛、干涩、用拉直嗓子喊叫的“白声”不同,白声没有共鸣焦点,是既“散”又“敞”刺耳的声音。声音的焦点是指声波向前向上放射瞬间呈现的小亮点说唱风格演唱的共鸣焦点在嘴,声音是集中明亮、悦耳动听的。目前流行乐坛常说的“急嘴歌——Patter song”“说唱——Rap”“节奏与蓝调——Rhyth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