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秦腔艺术节是秦腔艺术的盛会,是首届秦腔艺术节的继续和发展,是全国 瞩目的高规格、高水平、大规模的国家级区域性盛会。它以党的十六大为契机,以“弘 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为指导,以“创新、繁荣、协作、发展”为宗旨,以“精 品荟萃,奖掖新人”为主题,集中展现了近几年来西北五省(区)戏剧事业在党的文艺方 针指引下取得的优秀成果,热情歌颂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展现 了中华民族,特别是西北人民团结奋进、不屈不挠、勇攀高峰的民族精神。这次秦腔艺 术节共演出剧目31台,其中参赛剧目25台,祝贺演出3台,晚会3台。在25台参赛剧目中 ,有13台大戏,12台折子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及新疆建设兵团的艺术家 们,用他们的聪明才智、精彩表演、优美唱腔,充分展示出了秦腔和西北地方剧种的无 穷魅力和戏曲艺术广阔的发展前景,涌现出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呈现出精品荟萃、新 人辈出的良好态势。 纵观此次秦腔艺术节,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把握时代脉搏,突出地域特色 第二届秦腔艺术节期间,演出的大型剧目13台,除2台新编历史戏《敦煌魂》(甘肃省 陇剧院)、《茸宝记》(兰州市秦剧团),一台改编剧目《王宝钏》(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 年团)、一台移植剧目《金龙与蜉游》(新疆建设兵团猛进秦剧团)、一台传统剧目《穆 桂英大破洪洲》(兰州市秦剧团)外,其余均为现代戏。这些现代戏的剧作家们站在时代 的高度,把握时代脉搏,深入生活,沉入生命,认真思索,密切关注和反映当代现实生 活,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塑造出一批当代生活的典型人物。《思源》、《黄花情》、 《大棚情缘》、《郭秀明》、《湟水情》、《天山民警赵新民》、《无声的祁连》、《 塞上南国人》等剧目,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表现出在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声中,大西 北人民的情感、气质,体现出西北地区的地域和民族特色,表达出西北人对现实生活的 理解,对时代的理解,对观众审美需求的理解。《思源》(甘肃省秦剧团),真实感人地 反映了一个时代的风貌,它紧紧抓住人物命运和情感,揭示人物之间感情矛盾的冲撞, 塑造了田玉洁这样一个当代生活中的代表人物,使她成为一个从追求幸福到“富而思源 ”具有崇高思想境界的人物。《大棚情缘》(宁夏青铜峡市文工团)是一幅明快的宁夏回 族田园风俗画,极富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一切情感的发展和纠葛都从戏剧化情节中表现出来。风格庄重而不失机趣,伤情处,催人泪下;戏谑处,令人开怀,极具艺术魅力 。《郭秀明》(西安易俗社)以陕西农村为背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了一个一心为群 众、一心改变贫困山区面貌的优秀共产党人形象。情节真实生动,催人泪下。《湟水情 》(青海省西宁市秦剧团)以家乡情、西部情为主线,贯穿以母子情、夫妻情、父母情、 公德情,跌宕起伏,催人泪下,它鲜明的青海地域特征,给人以强烈的视角冲击和情感 震撼。《天山民警赵新民》(乌鲁木齐秦剧团)则刻画了天山脚下优秀民警赵新民的不凡 形象。 值得提出的是,《郭秀明》和《天山民警赵新民》,两台剧目都是以真人实事为原型 创作的,但剧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对事件的提炼、对情节的处理,都是按戏剧本体要求 处理,真实而感人、生动而可信、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统一。 在传统戏改编和新编历史剧方面,剧作家们也都立足深刻挖掘本土文化积淀,具有浓 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改编剧目《王宝钏》,本是典出长安、始于秦声的经 典剧目,剧作家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审视传统,推陈出新,重构精典,精彩地演绎了 王宝钏的传奇故事。而《敦煌魂》(甘肃省陇剧院)、《茸宝记》(兰州市秦剧团)都不约 而同地把创作的目光聚焦在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之中。《敦煌魂》把保护人类文明和文 化精华的壮丽行动融会在人物的感情交流和冲撞之中,融化在人物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之 中,融化在人物对战乱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之中,给人以震撼和冲击。《茸宝记》第 一次把敦煌壁画故事本体呈现在秦腔舞台上,第一次把创作的目光深入到敦煌文化本身 之中,延续了壁画故事的原始生动性,将世界艺术珍品敦煌壁画与地方特色的秦腔结合 起来,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