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曲解孔子思想的人。那么,后世文人对他们的曲解为什么不修正呢?
甲:想想看,在元朝、明朝、清朝期间,朱熹编写的《四书集注》是考状元的“题库”,把人们迷惑得神魂颠倒,谁会想着去修改呢?再说啦,谁敢去修改呀!你的答案和朱熹的说法不一致,你还想不想中状元了? 乙:可也是啊!那可怎么办呢?
甲:儒学专家通过对所有《论语》注本和译本的排查表明:后世文人对董仲舒和朱熹的曲解不但没有修正,反而奉为至宝,以讹传讹流传至今呢! 乙:用什么证明呢?
甲:比如,据《论语·阳货》记载的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这一章。 乙:过去是怎么翻译的?
甲:过去的翻译是——孔子说:“只有上等的人聪明和下等的人愚蠢是先天决定的不可改变的。” 乙:这不是鼓吹“天命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吗?
甲:是啊。但是孔子的初衷并非如此。孔子说的是——“智商高的人聪明和智商低的人愚笨是不易改变的。” 乙:对呀!我听说实验证明:两个5岁儿童,智商一个为80,一个为120,几年以后他们的智商基本上仍分别为80和120。这说明人的智商是基本不变的。
甲:可见,孔子说的“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不是“天命论”和“唯心主义的先验论”,而是“实践论”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甲:另据《论语·阳货》记载:子曰:“唯女(通“汝”,读rǔ)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乙:老兄,这一句您可是读错了!应该读“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sūn),远之则怨。”
甲:“《论语》通”啊,是您错了。那个“女”又是个“通假字”,应该读汝(rǔ),指的不是“女人”。那个“孙”(sūn)也是个“通假字”,应该读xùn,通“逊”,是“谦逊”、“谦虚”的意思。 乙:“通假字”是什么意思?
甲:“通假字”就是假借通用的意思,现在那样用就是错别字。可是,春秋时期“通假字”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论语》中就有233个“通假字”。读《论语》时可一定要把握准啊! 乙:那么多“通假字”,真不能乱读乱译呀!哎,对孔子的这句话,过去是怎样翻译的呢?
甲:过去的翻译是——孔子说:“只有女人和小人是很难养活和对付的,对他们近了就会无礼,对他们远了就会怨恨。” 乙:不会吧?孔子的母亲也是女人,至诚至孝的孔子怎么会辱骂自己的母亲是“小人”、“很难养活和对付”呢?
甲:是啊,过去的翻译显然在说孔子是个“辱骂妇女”、鼓吹“男尊女卑”的人,以此贬低丑化孔子。这种误读、误解、误译、误导、误传,不但诬害了孔子,而且残害了无计其数的妇女同胞。其影响之广,遍及世界;其害人之多,无计其数。 乙:那么,《论语》中孔子说的18个“女”字,都是“通假字”吗?
甲:孔子说的18个“女”(nǚ)无一例外都是“通假字”,都通“汝”,都读“rǔ”,指的都不是“女人”。这是文言常识。 乙:除了从文言常识上证明孔子没有辱骂女人和没有歧视女人外,还有证明孔子没有辱骂女人和歧视女人的理由吗?
甲:有啊。 第一,在家里,孔子不会辱骂自己慈爱的母亲、相爱的夫人和疼爱的女儿。 第二,在家乡,孔子对乡人恭恭敬敬、和蔼可亲,不可能辱骂乡里的女人。 第三,在朝廷,当时鲁国官府没有女官,没有机会和理由辱骂女人。 第四,在学校,据说当时学校里没有女性,同样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