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相声这个艺术哇,是综合性的艺术。 乙:噢,不错。 甲:啊,说唱的文学。 乙:哎,是是。 甲:(对乙)表演的好啊。 乙:噢,您夸奖。 甲:老演员啦。 乙:还谈不到这个。 甲:相声演员大部分都是北京人。 乙:哎,因为相声是北京的出产。 甲:即便这个同志不是北京人。 乙:啊。 甲:也说普通话。 乙:那是啊。 甲:所以说说相声的。 乙:啊。 甲:北京人多。 乙:对。 甲:开大饭庄子的呢? 乙:那哪会儿人多呢? 甲:山东人多。 乙:噢,是是。 甲:开颜料庄的。 乙:哪会儿人多? 甲:山西人多。 乙:哦,过去都那样。 甲:卖布的。 乙:哪会儿人多? 甲:高阳人多。 乙:哦,是是。 甲:理发师。 乙:哪会儿人多? 甲:宝坻县的人多。 乙:哦。 甲:打铁的。 乙:哪会儿人多? 甲:章丘人多。 乙:呵,您听听。 甲:卖笤帚的。 乙:哪会儿人多? 甲:香河县的人多。 乙:嗯。 甲:卖豆腐丝的。 乙:哪会儿人多? 甲:武清县的人多。 乙:哦? 甲:澡堂子职工跟修脚的老同志。 乙:哪会儿人多呢? 甲:定兴的人多。 乙:对。 甲:卖冰棍儿的。 乙:哪会儿人多? 甲:哪的人都有 乙:我……嘁??哎,嘿嘿,这怎么哪的都有了呢? 甲:您想哪没有卖冰棍儿的。 乙:说的是啊。 甲:到了那个夏季炎热,都要吃一点冷食。 乙:唉,就为了消暑。 甲:名字不一样。 乙:哦,叫的名儿不同。 甲:到了咱们天津、北京就叫“冰棍儿”。 乙:是啊。 甲:到唐山地区。 乙:叫什么呢? 甲:叫“冰块”。 乙:哦。 甲:(学吆喝)“大冰块啦,三分五分嗒。” 乙:哦哈哈。 甲:到江南。 乙:叫什么呢? 甲:叫“棒冰”。 乙:哦,给掉个个。 甲:到东北三省。 乙:是? 甲:叫”冰果”。 乙:嗯。 甲:到山东。 乙:叫什么? 甲:叫“冰榔棍儿”。 乙:哦?”冰榔棍儿”。 甲:“冰榔棍儿”。 乙:那要到山东吆唤呢?。 甲:吆唤有地方的色彩。 乙:是啊? 甲:好听极了。 乙:要一吆唤? 甲:(学吆喝)“吃冰榔棍儿啦,冰榔棍儿都是凉的啊。” 乙:这不废话嘛,要热的呢? 甲:热的那是抻条面。 乙:嗐,这哪的事情啊。 甲:这吆唤叫啊。 乙:啊? 甲:“报君知”。 乙:不错。 甲:又叫“会声”。 乙:是啊 甲:还叫“货 声”。 乙:嗯。 甲:打招呼的意思。 乙:对啊。 甲:吆唤最好的您知道什么地方吗? 乙:这我可知道。 甲:您介绍介绍。 乙:那得说是北京。 甲:咱们的首都。 乙:这么说您有点儿研究啊。 甲:跟您比还差点儿。 乙:您这是客气,那我要吆唤一个你能知道是卖什么的吗? 甲:当着各位同志您就吆唤,您有上句,我马上接您的下腔。 乙:好嘞,咱们互相地研究一下。 甲:探讨探讨。 乙:你听这卖什么的啊。 甲:您来来。 乙:“冰糖嘞,葫——” 甲:“葫芦儿嘞呀” 乙:呵哈? 甲:冰糖的葫芦儿。 乙:嗯,行啊。 甲:到北京叫“糖葫芦儿”。 乙:对啊。 甲:到咱们天津呢。 乙:叫? 甲:叫“糖墩儿”。 乙:嗯。 甲:吆唤好听。 乙:天津吆唤? 甲:吆唤着都这味儿了。 乙:是? 甲:(学吆喝)“大红果的糖墩啊”。 乙:哎。 甲:“墩儿——” 乙:哎,行啊,是这味儿啊,你再听这卖什么的。 甲:您接着还来 乙:“新嘞个屉儿嘞” 甲:“包儿热的嘞,发面包儿哟热嘞——” 乙:哦,卖包子的也知道。 甲:卖包子的。 乙:行啊。 甲:到北京叫羊肉床子。 乙:嗯。 甲:上午啊卖羊肉,到了下午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