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声乐教学活动中,学习的定向基础往往是通过教师示范歌唱,学生听觉分析,模仿练习,最终获得具有艺术性的歌唱技能。技能技巧的形成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声乐教学是众多音乐学习活动中的学科之一。其教学的独立特性又区别于其他艺术学科,如:器乐演奏、舞蹈、作曲等。声乐是以人体为乐器来歌唱表现的艺术形式,其教学始终围绕着声音来进行,声音既是物质的,又是无形的、转瞬即逝的。与史论课的陈述性知识学习形式相比较,声乐课是以程序性知识学习为主。诸如呼吸训练、共鸣腔体的调节、语言的清晰度、歌唱语言的感染力等都是通过技能、技法的训练才获得的。由于歌唱器官内部在歌唱运动中的有限可视性和不可视性,使得歌唱的技能性知识较其他程序类知识更难以描述,难以掌握。如:踢球、跳舞、裁剪、编织等。在这一类技能学习过程中,如果动作偏误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并且人体动作的操作过程中,错误环节判断的准确性一般不会有失误。鉴于歌唱学习训练的特殊性,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现象就是一项必须接触、研究总结的基础理论。总结本人的教学认识,拟对以下几种心理现象进行分析。 一、引起歌唱注意 注意是心灵的唯一门户。一切事物要从外部世界进入人的心灵,只能由这扇门通过。它在歌唱与发声活动中,占据着特殊地位。“注意是心理努力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基本特性”(《心理学》第七章)。在同一时间内心理活动能指向和集中于少数的对象,这体现了注意的选择性。那么怎样才能使心理活动有所指向,有效地配合声乐教学,有效引起注意并使教学法有效地贯彻执行呢?声乐教学往往是声音效果的教学,意识在先,歌唱动作在次后,声音效果在最后。这一程序是在瞬间完成的。学习者一般比较注重声音效果的模仿,直观的声音模仿是学习歌唱技能、技法的第一阶段。能够引起歌唱学习注意的方式、方法有很多,而最直接、最生动的,还是声音本身。运用发出某种类型的声音来训练歌唱器官某一部位的功能,是这一学习阶段的教学主题。在声乐课堂上以适当的方式方法,引起学习者的无意注意、有意注意,进而打开学习记忆的大门,是每一个声乐教师需要精心设计的。声音形象的新颖性,是以客体的性质引起学习者注意,那么设计练习方案的目的性,则从学习者的主观需要和兴趣引起学习者的注意。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常使用“哼鸣”练习、“吹唇”练习、“高位置韵白朗诵”练习等。其中“哼呜”练习,在众多声音形象中独具个性,它来自汉语鼻韵母哼唱,目的是为了训练鼻咽部的肌肉在歌唱中的调节能力,进而获得鼻腔共鸣。还有“吹唇”练习,就是俗语说的“打嘟噜”,是一种训练呼吸与歌唱肌肉协调结合的练习。其目的是获得呼吸肌肉群在歌唱时对声音的支持,以及发声吐字时下巴的放松感。那么“高位置韵白朗诵”练习,则是假声的高位置安放和有力度的汉语韵母甩腔练习;念单字练习、叠音练习,使得换声区音域自然过渡,并获得在歌唱中软腭的提升能力和歌唱吐字的支点感,这一系列练习的声音形象近似中国地方传统戏的“中州韵”体系,其声音形象鲜明独特,易区别于日常会话、舞台朗诵、话剧语言。还有“咽音”体系训练,“假声位置真声唱体系”训练,都具有高物理区分性,易于引起听觉器官进行感觉分析,易于从多种声音背景中被注意,也易于判断正误。 二、练习与注意的关系 研究注意心理,对声乐教学还有巩固技能知识的意义。歌唱是夸张的、艺术化的语言表现,没有声乐技能性知识的掌握,艺术的歌唱是无法实现的。歌唱技能来自于发声器官、呼吸器官、歌唱语言功能性的增长。程序性知识学习有动作操作的实质,此类知识的学习,不仅需要理论、要领的指导,还需要动作的练习,这其中包括两种注意练习阶段。即: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第一阶段需要技能概念、声音形象、方式方法的注意训练,此阶段的技能训练过程中,注意心理是有意识的,并且注意投入比较多,需要心理活动集中于当前某种技能,我们称它为技能的概念学习阶段;第二阶段是理论在概念基础上的能力训练,是技能动作的操作由生疏到熟练、到掌握的程序过程,此阶段的技能注意训练,不需要太多的意识努力就能保持自身的注意,即有意注意转化为有意后注意。以下是呼吸训练的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