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中学生存在真、假两截声分开或真、假声交叉打架现象,是师生们共认的老大难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声乐教育界的同行们倾注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笔者认为有一种“唱法”对解决这一问题有着较为明显的优越性,即“假声位置真声唱法”。笔者既是学习这种“唱法”的实践者也是受益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深入研究,这种“唱法”在声乐教学中,有着一定的科学性和使用价值。尤其是对声乐基础薄弱,真、假两种声音打架的声乐学习者,则是解决这一难题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从声乐教学方面阐述了“假声位置真声唱法”在声乐教学中的训练手段及其作用,与同行们切磋。 一 何谓“假声位置真声唱法”呢?“假声位置真声唱法”简言之就是在欲发假声的状态下真声唱的唱法。“假声位置”的“假声”不是指假声音响,“位置”也不是常见的声乐书籍中所提的声音位置的高、低、前、后,而是在深呼吸支持下的一种欲发假声时的状态,也就是用欲发假声时的意念,去引起胸、咽、口、鼻等腔体的反应。“真声唱”也不是用自然的真声,而是在欲发假声的状态下所发出的真声色彩感。也就是说在强有力的深呼吸支持下,声门挡气并获得咽管内共鸣后的声音效果,它是混合共振集中的“芯儿”,是一种有效的挡气动作和能力使声带振动后获得的金属般色彩的混合共振音响。“假声位置真声唱法”的基本要求是学生整体歌唱,使气息、声带和共鸣腔体高度协调,是对人体自身原有发声器官进行重新调整和改造所使用的一种训练方法。 二 我们先来探索一下“假声位置”与假声音响之间的区别。前面说过“假声位置”是在深呼吸支持下的一种欲发假声时的状态,这个状态酷似在陌生人面前不好意思张大嘴打哈欠而偷偷向下吞咽哈欠,尚未咽下时的“内开”状态。此时各腔体的状态是: (1)鼻腔因欲咽哈欠的感觉,仿佛鼻子上端(眉心处)向软硬腭交接处拉紧、靠拢而引起的软腭提起,鼻腔打开。(2)下巴(下颌关节)因欲咽哈欠像掉下来似的松开。(3)软腭因欲咽哈欠而绷紧提起。(4)喉头因欲咽哈欠而稳定地落下。(5)咽壁因欲咽哈欠而加强张力,向后扩展,向下绷紧。(6)胸腔因欲咽哈欠而自然挺起。(7)腰腹因欲咽哈欠呈前后左右对抗扩张状。 以上七点就是欲咽哈欠时呼吸和共鸣腔体的状态,这个状态就是我们所提到的“假声位置”的具体感受。一旦找到“假声位置”,演唱起来声音宽广,上下统一,能够产生高亢、粗犷的音响效果。 假声音响是一种纯假声的音响效果,这种假声虽然能唱上高音,但音色黯淡,声音挤、虚、喉肌紧,喉位高,不适合人们的听觉审美。 而这种纯假声的歌唱(也包括纯真声(大本声)或真、假两截声音)恰恰在低年级学生身上较为明显。这种情况造成了音域没有得到理想的扩展,声音听起来明显挤卡、苍白、虚黯,没有穿透力,给声乐教学带来了极大障碍。因此,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改变原始的真声和假声,使得真假声较好地结合在一起。这不仅要以科学的方法唱出真假声,还必须把真假声融为一体,即假中有真,真中有假。然而要做好真假声的比例自然转换,就必须把声带的振动形态和共鸣腔体调节好,这种调节又离不开良好的气息运用。发声原理告诉我们,真声发声主要靠甲杓肌组的作用,声带做整体振动,而假声主要靠环甲肌组的作用,声带做边缘振动,然而学生是无法直接支配它们的作用的。如果没有整体歌唱意识,没有强有力的气息支撑,没有声带、共鸣的高度协调就不能控制这些肌肉,就无法使真假声统一获得良好的声音共鸣。“假声位置真声唱法”恰好在这方面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它将学生所看不见的构成歌唱乐器的内部构造如呼吸器官的肺、膈肌、呼吸运动、发音器官的喉、声带的变化及各共鸣腔体的调节等在发声训练中抽象的、难以捉摸的要求具体而形象化,使学生演唱时通过对某些感觉、意念的体验,比较容易地做到对自身发声器官的控制,从而达到发声训练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