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红河州被誉为“民族歌舞之乡”、“民族歌舞的海洋”,彝、哈尼、苗、傣、壮、瑶、回、布依、拉祜9个少数民族和汉族同胞共同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彝族尼苏支系主要分布在红河州石屏、建水、弥勒等县,“海菜腔”、“沙攸腔”、“四腔”、“五三腔”等“四大腔”是他们的大型声乐套曲,“四大腔”与其中某些腔调组合而成的“变体腔”统称为“大曲子”。“大曲子”丰富多彩,影响较为广泛,在云南民族乐坛享有较高的地位。 一、“大曲子”的汉语、彝语比较 红河县阿扎河乡垤施村一带的尼苏人世代相传着一系列的民歌和歌舞音乐,形式多样而精彩,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日常生活、爱情婚姻、农耕劳动、常识教育等等。其中民歌类有史诗歌、情歌、山歌、习俗歌、儿歌等。歌舞音乐类有栽秧鼓舞、罗作舞、踩荞舞等。虽然当地的尼苏人能将汉语流利地应用于外界交流和现代日常生活之中,但在他们的歌唱活动中很少透露出汉语的影子。 流传于红河南岸红河县阿扎河乡垤施村一带的史诗歌《努衣特》唱词谐音:“阿迷八米麻格波,阿格艾尼麻格波,手都阿迷麻格波,阿乎都尼默格讷,都扯阿其诸格供,手都阿迷麻格比……”。歌词大意:天下有大地,啥与地无伤,人生命已绝,终是一寸土;岩羊走四方,会走爬山岩,无能窜地边……。山歌《咿呜哦》唱词谐音:“乔哦阿桥,我土木古果,无及不交罗,汤午不交了阿,罗阿乔哦,尼亚代木果果,且达尼达拉,尼达且达替,达列尼阿罗乔……”。歌词大意:嘴巴动起来,人心沸腾起来了,伙伴!欢乐的时刻到来了,伙子姑娘集中了,大家唱起来呀跳起来……。流传于红河南岸绿春县牛孔乡一带的劳动歌《栽秧鼓舞》唱词谐音:“白莫阿蹉马格木搓,拉涅依努马格木打,阿蹉赛作托诺马吃格里,左格来诺茨格里……”。歌词大意:山上的橄榄吃了好多,山上的清水喝了好多,吃橄榄的时候感觉不甜,吃完回味是甜的……。 由此三例可见,红河南岸的尼苏音乐文化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仍然保持着本土文化的面貌。 与红河南岸不同,北岸的尼苏民歌存在原生态和汉语彝化并存的两种形式。比如,石屏县哨冲乡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交通比较落后,在这里生活的尼苏人的民歌仍然以原生态形式存在。情歌《阿哩》的唱词谐音:哎索衣罗里喂,赛列赛列作赛,哎索喂,哎哎色列大列子戛拉,哎索衣罗喂。塔责斯多尼多达,哎索喂,目哎此列多里格戛拉,啊索衣罗喂。歌词大意:小姑娘小伙子一起唱玩,都有点害羞不好意思,相互说不要谦让了,赶紧唱啦,要谦让就回家去。思念调《阿托撒莫尼》的唱词谐音:呵索索玛尼里啊,微尼撕塔拉里里啊,哎艾得作色玛尼作啊。歌词大意:出门时间长了,思念家乡,思念父母亲。 在石屏、建水一些地方的唱词却为汉语彝化方言。比如,沙攸腔-拘腔片断:时候有个了,好个时候了,我喊众花园,来唱来讲玩,满园尼风流,满园尼好玩,不会不奈何,还是哥拿罗。晓得妹会讲,晓得妹会唱,会唱只消唱,歇会跟不上。四弦你罢慌,二弦你罢忙,要等妹开腔,要等妹想想。海菜腔-空腔片断:隔山听见,隔河望见,师傅老板,唱曲讲曲,又得听来又得舍。四大腔的正词-试曲:芭蕉树来小坡脚,飞到这边不敢落。脚踩丫枝不敢站,口中有话不敢说。 通过上述比较我们可以了解到,尽管红河尼苏音乐多数保留着原生态的文化特征,但其中也有着明显的汉语彝化痕迹。 二、“大曲子”中唱词与诗歌的关联度 关于“大曲子”的主要正词,当地有“点字眼”的说法,说明其为“大曲子”的核心内容。主要正词多为七言四句的结构,共28字,也有42字结构的七言六句,这种情况只在某些特殊氛围中才出现。比如,挂曲:太阳出来红丢丢,打把金钩挂热头。日头挂在金钩上,郎挂小妹在心头。热曲:月亮出来白又白,郎是白纸妹是墨。黑墨落在白纸上,千年万古不变色。离曲:送郎送到大树脚,大树叶子对对落。拿片叶子揩眼泪,揩揩眼泪各走各。这些都采用七言四句结构,琅琅上口,质朴生动,意蕴明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