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有人认为,如果孩子爱好著名作曲家创作的音乐,喜欢听高雅的艺术歌曲,经常欣赏音乐大师们的演奏,爱唱积极向上的歌曲,就算是具有了高度发展的音乐趣味。当然,上述这些都是良好趣味的标志。 音乐趣味指的是人们对音乐所持的评价态度。不同的人对相同的音乐作品也会有不同的理解,这就是个人的音乐趣味。培养个人良好的音乐趣味是一件相当难的事情,因为它和其他艺术领域的趣味有很大联系,关系到生活、自然、劳动等一切方面,也就是说关系到个人精神世界中的一切,世界观、道德原则、智力水平、一般文化修养、生活经验、建立联想的能力、精神气质等等。所有这一切都影响着一个人的音乐趣味。既然培养良好的音乐趣味涉及到如此多的方面,那么这种培养对于一个年龄尚幼的孩子岂不是太难了吗? 二、如何培养孩子音乐趣味 人的天性就是趋利避害的,对音乐的欣赏同样如此。襁褓中的孩子什么都不懂,但是当他们听见优美舒缓的音乐时会展现出由衷的笑容,当听到刺激恐怖的音乐时会放声大哭。父母们要做的就是把孩子们这种天生的能力保护好,将其放大、润饰,源源不断的注入各种养料,使其更丰满,更高雅。而不是填鸭和洗脑式的灌输。 (一)父母们不要将音乐艺术简单化 通常我们认为什么样的人喜好什么样的音乐。一个生性豪爽的人喜爱具有英勇形象特点的音乐,这看来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一个胆小谨慎的人喜爱这类形象也同样是自然的事,因为许多人在艺术中寻求他所缺少的东西。 (二)要认识到进行音乐学习对音乐趣味倾向的重要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某个人说:“我不懂音乐,没有音乐细胞。”其实,只要长着耳朵的人就可以听音乐,而且都有自己的喜好。但是真正深入的理解音乐,确实是需要音乐资质的。这种音乐资质具体说来就是要具有良好的音乐听觉、音乐记忆力、节奏感等一系列复杂的才能,同时更主要的是能够激情地对音乐作出反应,能够感觉音乐。绝对没有音乐才能的人是少之又少的,即使是非常可怜的一点音乐性,如果通过有计划地、目的明确地学习音乐,也是很容易取得发展的。 当孩子们能够分辨出音乐的大致个性时,父母就要开始引导他们进一步的认识音乐的实质。如果想高质量的鉴别音乐,最好能让孩子掌握一些音乐特点,接受一点专业的训练,这都是由音乐的特殊性所决定的。音乐虽然遵循艺术的普遍规律,与文学和其他艺术有不少共同点,但还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父母们为了提高孩子们的音乐趣味,最好让孩子接受一些专业的音乐训练,或是学学乐器、声乐,或是学学舞蹈,这会帮助孩子同时加深对音乐感性和理性上的双重理解。但是父母要注意,不要喧宾夺主,不应该把提高孩子的音乐技巧作为主要目的,否则就是培养了一个痛苦“手工劳动者”,而完全忽视了音乐带给人们的快乐了。如果孩子能够从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享受到快乐,他自然会主动去追求更完美的表达,这时家长可以适当加强对孩子的监督,多加以鼓励,提醒他们,学习的道路是艰苦的,要想获得快乐的享受,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这个代价就是枯燥的技巧练习。但如果孩子在音乐学习中没有感觉到快乐,各种练习带来的是难以忍受的煎熬,那么家长最好不要逼迫他们去做长时间的技巧练习,这会适得其反,伤害孩子对音乐的好感。 (三)不要害怕让孩子聆听新音乐 这里提到的“新”不仅指没有或绝少听到的音乐作品,还指在创作中采用了新颖手法的音乐作品。很多父母不愿意让孩子听自己不熟悉的音乐,而是让孩子反复听自己喜欢的音乐。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还不了解这些新的音乐作品的好坏与否,不知道会对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比如对待现代音乐作品,总是认为不如经典作曲家创作的作品。固然,现代音乐作品的水平不一,有许多是无趣乏味、让人不知所云的作品,但也有可以与经典作品相媲美的作品。现代音乐传达出了时代的声音,而在今天创作的音乐中感觉到同时代的思想感情,是一件多么吸引人的事情。况且,如果没有对“不好”的事物的了解,如何知道“好”的事物好在哪里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