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歌谱 歌词 歌手 剧本 资料 下载 首页
资料库首页   音乐常识   乐器大全   音乐名家   音乐名曲   吉他教程   器乐教程   声乐教程   软件教程   最新教程   最热教程
位置: 歌谱收藏站 >> 音乐资料 >> 声乐教程 >> 正文
 
小议歌唱机理以及如何保护嗓音
作者:佚名   来源:歌谱收藏站   更新日期:2012-4-17   浏览次数:

发声系统的器官可分为四个部分:1、动力部分即呼吸器官,包括肺、气管、胸廓、横膈、腹肌等;2、声源部分即振动器官,包括喉部声带:3、声腔部分即共鸣器官,包括喉腔、咽腔、口腔鼻咽腔等;4、语音部分即吐字器官,包括唇、齿、牙、舌、喉。
  人类发声生理的全过程是由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控制,它发出发声运动信息,通过运动神经输出,到达各部发声器官。首先是呼吸器官,在呼吸肌的作用下,使肺、胸廓扩大与收缩,产生发声动力的气息。这气息通过由喉肌作用闭合的声门;引起声带振动,产生喉头原音,声音经过喉腔、咽腔、口腔的过滤、共鸣的扩大,再经吐字器官舌、齿、唇、牙、喉的作用,最后形成带有语音性的人声。还需要进行反馈过程,即首先由听觉器官的耳朵,接受自己发出的声音,由听神经将音感信息输入大脑;同时发声器官本身的感觉,如呼气用力的强弱,声带闭合张力的大小,以及咽腔、口腔和舌、齿、唇的运动正确与否,由这些发声器官的肌肉、关节所产生的运动本体感觉信息,通过感觉神经同时输入大脑。经过大脑分析综合,将信息加工处理后,及时做出正确的发声指令,再由运动神经将信息传输给发声器官,使它发出正确的、合乎要求的声音。如此反复不已。这就是人类发声的自动控制和反馈的全部程序。
  人人都会说话。人人都能歌唱,但要做到高度艺术性、技巧性的歌唱,则不是一般人都能达到的。必须经过长期学习、反复训练,才能在大脑建立歌唱运动的动力定型,即建立歌唱艺术运动的程序——信息的存储,指令的传输及发声的反馈系统。这样才能达到日臻完善的演唱技巧。
  嗓音嘶哑的原因很多,对于嗓音职业工作者来说,常常由错误的发声方法滥用嗓音和全身状况不良所引起,但是这三者是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然而错误的发声方法常常是嗓音嘶哑的主要原因。现将如何保护嗓子,从以下三方面加以介绍。
  首先必须不断地提高发声技巧,纠正错误的或不甚完善的唱法。属于唱法的缺陷主要有以下一些。
  1、呼吸运动失去平衡:呼吸是歌唱的基础,呼吸器官是发声运动的动力部分,歌唱的呼吸简单地说是以胸腹式呼吸为主,在呼吸肌群使胸廓保持半吸气状态下,由腹肌控制着腹压的变化,使横膈因歌唱气息的需要上下运动来变换胸腔的压力,控制着气息的流量和压强。不正确的呼吸方法,可使呼与吸两组肌群的机能失去平衡,歌唱时气息失去控制,致使呼气的力度与声带闭合的张力之间失去协调,因而不是“气冲”就是“漏气”,以致引起喉头出现“挤”、“卡”现象,使声带经常受到强烈气流的冲击,造成声带粘膜充血、喉肌疲劳等,因而丧失了正常发声的能力。
  2、调节声带发声的肌肉失去平衡:控制声带张力的肌肉分为甲杓肌组和环甲肌组。发“胸声”时,声带做整体振动,主导肌肉是甲杓肌。发“头声”时,声带做边缘振动,主导肌肉是环甲肌。发声时由低到高,由“胸声”到“头声”,是由这两肌组机能互相协调变换的。其机能的获得是声乐艺术家长期进行刻苦锻炼的结果。但是发声方法不良的人,往往不能掌握或掌握不好这种技巧,常常单用一种形式演唱,如仅用“胸声”发声,当唱到高音时,仍是声带做整体振动,结果唱到一定的音高时即出现发声困难,如果勉强唱高音,则势必使用强烈呼气,缩紧喉腔,结果声带会充血、水肿,甚至发生甲杓肌无力症。相反,不用“胸声”而长期应用头声歌唱,必使环甲肌运动过度,出现喉肌运动动力平衡失调,初起尚能唱高音,低音则表现空洞无力,最后高音也将出现障碍。
  3、调节共鸣的方法失当:歌唱时喉头发出的喉头原音,经过喉腔、咽腔和口腔。这些声腔是随着发声的需要,调节着腔体的形状、大小、长短,产生适宜的过滤、共鸣和扩大。如将这些可变共鸣腔调节得太宽太短,会失去与声带共同协调阻抗声音的作用,因而增加声带的负担。声带由于受到强烈呼气的冲击,会失去正常的能力心必将可变共鸣腔调得太细太小,使声腔阻抗系数加大,则发声难以得到最大的共鸣效果,发出的音量必定很小,使人感到喉音很重。同时又因为发声效率较差的关系,发声时喉部各肌肉势必加倍努力,结果喉肌易于疲劳,久之即可发生咽喉部的慢性炎症。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栏 目 导 航
     音乐常识  乐器大全
     音乐名家  音乐名曲
     吉他教程  器乐教程
     声乐教程  软件教程

    《西班牙斗牛曲》

    超凡脱俗的《云水禅

    深夜等待《午夜的萨

    心旷神怡的钢琴曲《

    极尽缠绵的大提琴曲

    如泣如诉的大提琴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