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歌谱收藏站 >> 音乐资料 >> 音乐名曲 >> 正文
 
《梁祝》50年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更新日期:2012-10-9   浏览次数:
    被誉为中国“文化符号”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即将迎来50岁生日。在未来的一个月中,北京、上海两地将相继举办大型纪念音乐会。4月28日,上海传媒界以广播、电视10小时联播的形式,向《梁祝》及与之相关的几代中国艺术家致敬。

  《梁祝》--这只琴弦上的“蝴蝶”,缘何翩翩50载经久不衰?

 

  中西合璧是“蝴蝶”

  1959年5月27日,《梁祝》在上海兰心大戏院正式首演。俞丽拿小提琴独奏,樊承武指挥,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学生管弦乐队协奏。

  50年前的这一文化事件,使当时的中国人意识到,西方管弦艺术与中国民族文化,存在“合璧”的可能。此后,随着《梁祝》唱片和卡带的畅销,在中国催生出一代代“梁祝迷”。

  “《梁祝》不是简单的移植戏曲到交响乐中,而是有机改造。”上海音乐学院前院长、作曲家杨立青这样评价心目中的小提琴曲《梁祝》。

  杨立青认为,《梁祝》是新中国成立后最重要的音乐作品之一。他回忆道,当年得到贺绿汀、孟波等人的支持,新中国年轻一代作曲家在上海音乐学院努力探索中国自己的交响音乐道路,当时的“小提琴民族化小组”勇于探索,格外活跃。

  《梁祝》作曲之一何占豪昔日是浙江省越剧团的一位演奏员,考入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的进修班主修小提琴。何占豪说,《梁祝》协奏曲中的一段《哭坟》就吸收了不少越剧唱腔元素。

  《梁祝》首演者俞丽拿透露,当年是先学越剧,后练琴,“只有理解越剧中的场景和唱腔,才能理解《梁祝》中的奥秘”。她还告诉前来“取经”的日本小提琴家诹访内晶子,《梁祝》具有中国江浙一带的地域文化元素,不容忽视。

  除了借鉴越剧,《梁祝》也试图将中国的民族乐器、民间曲调与交响乐结合。俞丽拿说,包括古筝在内的多种乐器,在《梁祝》中都实现了小提琴式的表达。杨立青说,事实证明,这种结合为中国民族交响音乐风格的探索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上海文学家程乃珊点评说,我们经常说“民族化好”,曾经有不少人认为“‘民族化’就是盖一个洋房,最后加一个中国式的屋顶”,但事实上,所谓“民族化”不仅仅是“外形”的变化,《梁祝》真正做到了西洋乐的民族化。

[1] [2] 下一页

相关链接: 梁祝歌谱  梁祝歌词  梁祝音乐试听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栏 目 导 航
     音乐常识  乐器大全
     音乐名家  音乐名曲
     吉他教程  器乐教程
     声乐教程  软件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