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东南土家族民歌资源的发掘,现有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两种学术倾向,后者更能体现时代要求的文化意义。民歌与民俗歌谣、民俗诗歌概念的内涵辨析可见,民俗歌谣才具有文化原生态的本质特征,脱离民俗音乐之源的民歌收集、整理与研究,不利于土家族民歌资源生态保护文化战略的达成。
一、渝东南土家族民歌资源发掘的两种学术倾向与概要评价 1997年重庆直辖以来,渝东南土家族民歌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成果丰硕,有关的民歌资源发掘,可以基本概括为旅游资源开发与文化生态保护两种学术倾向。
前一种倾向以《清早起来就上坡(渝东南民歌选)》为代表,编者意在帮助打造渝东南旅游品牌、推广渝东南旅游资源、适应大众文化消费。书中的“跋”,充满感情地谈到编选这本民歌选的学术思路:注重采用和体现“渝东南”乌江流域这个自然地域概念“一些作品的字句和段落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梳理、取舍、考订和润饰。尤其注意雅俗共赏分寸的把握,放弃了一些非常生动,但‘儿童不宜’的情歌、风流歌的收录。同时,还选择一些固定的民歌框式,进行填词、扩写、改写,注入现实内容和情感,赋予时代气息和色彩。对个别现实需要急迫,搜集、改造、加工难度较大的民歌种类如祝酒歌,邀约热心的同志进行了新编新创。”“跋”文特别说明,本书民歌的分类、各个类别的配文说明与图片点缀,旨在增添条理和生气,“增添一些阅读方便和阅读快感。”而收入多首“完完全全”原创歌曲入民歌集,与乌江流域文化滋养产生的感情分不开。应该说,“跋”文的编选说明与本书给人的阅读印象是完全合拍的:精心设计色彩鲜丽具有浓郁民俗风情的插画,摄影考究的自然、人文景观,简洁、有味的分类说明文字,别具一格的内文版式等等,生动再现出编者雅俗共赏的良苦用心。对于群众创造与文人提炼这两大民歌基因来说,编者大大发挥了后者主观能动性的文化传承功能。应该说,这不但遵循了历史上民歌流传的文人提炼制式,同时为宣传渝东南民俗风情、开发渝东南旅游资源作出了贡献。
后一种以《黄杨扁担——重庆秀山花灯歌曲集》为代表,立足于民歌资源的生态保护意识,民歌选编尊重民间音乐的原形,让读者、研究者能从原始音乐中去了解它的本质。本书开篇的《编者心语》说,首先,秀山花灯音乐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因当地交通不便,就地传承发展,养在深闺人未识,“保持着民间艺术本质的原生态和原汁原味”。正因为这个渝东南民间艺术的活化石存在,国家文化部才授予秀山县“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市政府才会确定秀山花灯为重庆市十大民间艺术之一、重庆市文化品牌、长江三峡文化长廊中的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其次,响应国家抢救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号召,以唯物史观的眼光对待传统,尊重历史。对待民间音乐文化,“特别强调要把握住一个歌种、乐种、剧种的原生形态及其原汁原味的、浓郁的民族情韵,决不能以今天的审美标准及个人好恶来对待传统民间音乐的取舍”。第三,因为上述思考,花灯音乐形态的梳理,应尊重原形,“取其民间艺人的习惯称谓,按同宗民间音乐的母曲、子曲、变体的发展规律,归纳成秀山花灯音乐的三级分类法:一级为灯调、祝贺调、花灯歌、花灯小戏唱腔、花灯锣钹五大类;二级为每个大类中的母曲的子曲;三级是子曲的变体。”因此本书九种不同形态的《黄杨扁担》,充分显示出民间音乐的多变功能和丰富多彩。最后强调“,编者的指导思想是力图做好民间音乐的保护工作,读者对象主要是民间音乐的工作者、研究者的小众。《黄杨扁担》显然不是适应大众文化消费的通俗产品。虽然配上音乐磁带也可以大大打开市场销路,但商业效益原本就是我们面对秀山土家族民歌资源,兼顾的而非主要的学术目标。
如果说,《清早起来就上坡(渝东南民歌选)》可以归入民歌资源文化开发的文本类型的话,或者《黄杨扁担——重庆秀山花灯歌曲集》应该称之为民歌文化生态保护的文本类型。两种文本的价值都值得珍视,不可轻率否定。问题是,面对着重庆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渝东南旅游资源开发迅猛崛起的商业文化大潮,怎样能够坦然协调民歌的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生态保护的矛盾冲突,与时俱进地完成好渝东南土家族民歌的搜集、整理与研究的文化保护工程?本文限于篇幅,相关命题不可能一一详细展开,仅仅在辨析民歌音乐属性的概念内涵基础上,提出渝东南土家族民歌资源的文化生态保护问题。
二、渝东南土家族民歌音乐属性的概念辨析及其生态保护观念 我国“六五”至“七五”期间的国家重点社科项目成果《中国民间文艺十大集成(志)》,是在全国普查、田野作业扎实的采风基础上完成的。随着《中国民族民间歌曲集成》工程的“竣工”,国家再次提出抢救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文化保护工程,引起各地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我们看来,这不是一般地重复民间文艺十大《集成》工作的呼吁,而是立足于21世纪中华民族文化生态保护的战略高度,重新审视当年推出《集成》的认知观念、工作经验及其学术成果,并努力在此基础上,推进《集成》限于当时经济技术条件下,不可能完成好的文化生态保护工程。重庆市著名民间文艺学者彭维金先生在《中国歌谣集成·重庆市卷》的“序言”中,曾经前瞻性地阐释过编选总方案的科学性、全面性与代表性的三大操作原则: (1)反复筛选,溯流追源,确保编选目的全面性和代表性,并可观其流传变异的情况; (2)坚持思想艺术标准,照顾学术、民族和地区情况,注意重庆地方特色的保存(重视语言风格化的作品); (3)严格遵循统一体制,突出地方特色,尤其是后者进行六方面的探求——力图全面反映本地区劳动歌的各种形式,各种仪式歌的全过程,对歌、盘歌与赛歌的活动内容,以娱乐身心为主旨的“日白歌”创作及欣赏情景,有价值歌谣异文的汇集,写出游戏儿歌玩法介绍的附记等等。
而且在“凡例”之八,专门说明“编入流传歌谣曲调共18例”。虽然相关“序言”因为“凡例”阐释的写作文体限制,民俗歌谣的民俗特征与音乐本质没有来得及做理论上的深入展开讨论,然而本书编选总方案原则的拟订,足见民俗歌谣的民俗特征与音乐本质的表里存在形式,编者是完全理解的。这是今天抢救渝东南土家族民间文化遗产工程应该珍视的重要理论资源之一。民俗歌谣涉及到民间音乐问题,民间音乐资源的专门搜集、整理,是《中国民族民间歌曲集成》工程的工作内容,但剥离民间音乐的成分,民俗歌谣不会摇身一变成为所谓民间文学的“民歌”。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与民歌及其相关核心概念的内涵没有真正把握清楚之前,就投入民歌资源的文化开发工作,因为学术倾向的理论依据存在不足,可能会直接影响到民歌资源文化生态保护目标的达成。
翻阅古代典籍,每每发现古人“诗歌”与“歌诗”概念经常混用而且不加辨析,但“诗”的文体区分从来都非常清楚,这就在于诗的文体形式虽然有一个在生活中逐渐提升成型的漫长过程,但是文体形式作为一种理念是相对稳定的。有没有这种理念,直接影响到“诗”与“歌”的文体判断。考察原生态的土家族民歌,不是仅仅剥离出文学成分予以审美观照,而是连同土家族民歌的生成历史一道研究,那就在观念上树立了民歌资源的文化保护意识,倾向于文化生态保护的学术思路。
渝东南土家族民歌资源的发掘,现有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两种学术倾向,后者更能体现时代要求的文化意义。民歌与民俗歌谣、民俗诗歌概念的内涵辨析可见,民俗歌谣才具有文化原生态的本质特征,脱离民俗音乐之源的民歌收集、整理与研究,不利于土家族民歌资源生态保护文化战略的达成。
一、渝东南土家族民歌资源发掘的两种学术倾向与概要评价 1997年重庆直辖以来,渝东南土家族民歌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成果丰硕,有关的民歌资源发掘,可以基本概括为旅游资源开发与文化生态保护两种学术倾向。
前一种倾向以《清早起来就上坡(渝东南民歌选)》为代表,编者意在帮助打造渝东南旅游品牌、推广渝东南旅游资源、适应大众文化消费。书中的“跋”,充满感情地谈到编选这本民歌选的学术思路:注重采用和体现“渝东南”乌江流域这个自然地域概念“一些作品的字句和段落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梳理、取舍、考订和润饰。尤其注意雅俗共赏分寸的把握,放弃了一些非常生动,但‘儿童不宜’的情歌、风流歌的收录。同时,还选择一些固定的民歌框式,进行填词、扩写、改写,注入现实内容和情感,赋予时代气息和色彩。对个别现实需要急迫,搜集、改造、加工难度较大的民歌种类如祝酒歌,邀约热心的同志进行了新编新创。”“跋”文特别说明,本书民歌的分类、各个类别的配文说明与图片点缀,旨在增添条理和生气,“增添一些阅读方便和阅读快感。”而收入多首“完完全全”原创歌曲入民歌集,与乌江流域文化滋养产生的感情分不开。应该说,“跋”文的编选说明与本书给人的阅读印象是完全合拍的:精心设计色彩鲜丽具有浓郁民俗风情的插画,摄影考究的自然、人文景观,简洁、有味的分类说明文字,别具一格的内文版式等等,生动再现出编者雅俗共赏的良苦用心。对于群众创造与文人提炼这两大民歌基因来说,编者大大发挥了后者主观能动性的文化传承功能。应该说,这不但遵循了历史上民歌流传的文人提炼制式,同时为宣传渝东南民俗风情、开发渝东南旅游资源作出了贡献。
后一种以《黄杨扁担——重庆秀山花灯歌曲集》为代表,立足于民歌资源的生态保护意识,民歌选编尊重民间音乐的原形,让读者、研究者能从原始音乐中去了解它的本质。本书开篇的《编者心语》说,首先,秀山花灯音乐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因当地交通不便,就地传承发展,养在深闺人未识,“保持着民间艺术本质的原生态和原汁原味”。正因为这个渝东南民间艺术的活化石存在,国家文化部才授予秀山县“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市政府才会确定秀山花灯为重庆市十大民间艺术之一、重庆市文化品牌、长江三峡文化长廊中的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其次,响应国家抢救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号召,以唯物史观的眼光对待传统,尊重历史。对待民间音乐文化,“特别强调要把握住一个歌种、乐种、剧种的原生形态及其原汁原味的、浓郁的民族情韵,决不能以今天的审美标准及个人好恶来对待传统民间音乐的取舍”。第三,因为上述思考,花灯音乐形态的梳理,应尊重原形,“取其民间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