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已于昨日拉开帷幕,很多人都关注本届音乐节的亮点是什么?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委员会主席余隆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除了继续向北京观众展示名家名曲外,今年的音乐节最大的亮点要属即将推出的三部歌剧——亨德尔的歌剧《塞魅丽》、周龙创作的歌剧《白蛇传》和叶小纲创作的歌剧《咏·别》,今年的三部歌剧的推出将为我国各歌剧领域树立一块里程碑。我们要让世界看到,北京的歌剧文化站在与世界同步的起跑线上。”
《塞魅丽》剧照
■三部歌剧都与中国文化有关
余隆告诉记者,这三部歌剧是北京国际音乐节一直以来的歌剧制作理念,以往北京国际音乐节已经或委约或推出中外许多歌剧作品,其中委约创作成为音乐节歌剧制作的一个特色,也在这些年引领中国原创歌剧走向繁荣。而音乐节与国际著名歌剧机构的联合委约制作也成为音乐节歌剧制作的一大特点。余隆说:“歌剧制作一定要在国际通用的模式下进行,一定要有职业的制作模式。”
余隆向记者介绍:“今年的三部歌剧都在以不同的侧面关照中国文化。与比利时布鲁塞尔马奈国家歌剧院合作的亨德尔的歌剧《塞魅丽》,歌剧的音乐是亨德尔的,而舞台布景却融入了中国元素,现代艺术家张洹用佛教的因果观念来阐释这一古典神话,讲述塞魅丽的生命的轮回。歌剧《白蛇传》是音乐节与美国波士顿歌剧院联合委约的,它的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但编剧是西方作家,音乐是中国作曲家周龙,而布景是美国艺术家的创作,呈现的是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古典文化。《咏·别》则展现的是中国当代艺术家用音乐讲述中国自己的京剧故事。”余隆告诉记者:“这三部作品都是按照国际歌剧模式制作的,其中《咏·别》从策划到完成经历了4年时间,现在呈现出来的堪称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中国优秀原创歌剧。”
■用歌剧展示中国文化要与世界同步
以往的国际音乐节,歌剧演出或邀请国际著名剧院演出,或委约中国作曲家创作,而这一次推出的三部歌剧不仅是有与国际著名剧院联合制作,而且所有的作品都与中国文化有关。余隆说:“我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生活在奥运后的北京,我们到底对自己在国际上的定位怎样?我们应该让自己与国际是同步的。只有像今年做歌剧这样才是在格局上与世界是同步的。”
到底应该怎样看待歌剧艺术传播的中国文化?余隆有他独特的观点:“我觉得我们要用世界文化的方式来看今天的中国,中国在世界上要有话语权,我们就必须在文化上足以让世界认为我们对世界文化有一种控制力和话语权。而如果我们只拿中国一部分自己的民族艺术做话语权的话,就不能进入世界的主流文化。如同科技领域,你也不能说我们现在还靠钻木取火的方法来代替现代科技。中国应该在科技和文化上都应该走在世界前列,就应该具有引导人们走向人类前列的作用。只有与世界同步,用现代的语汇和现代的方式,我们才和世界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咏·别》剧照
■歌剧制作要有国际通用的职业模式
那么,余隆心中的歌剧制作模式是什么呢?余隆说:“歌剧职业操作有几个关口,是必须要做的。一个是对剧本的定位和音乐的结构。不是歌伴唱、音乐伴文字就叫歌剧,歌剧是有固定的程式和模式的,有结构,有歌剧语汇,不是有音乐伴奏你唱歌把它连在一起就叫歌剧。如果认为把所有的唱段连在一起就算歌剧的话,那么歌剧的问题有待大家学习和探讨。我们的《咏·别》很简单,就是一个爱情主题,但是所有的主题在旁边,通过音乐和戏剧带出来。”
“歌剧的排练时间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这次我们花了一个多月时间进行排练,服装的定位,舞美的设计,都用了很长的时间进行研究创作。《咏·别》的舞美设计,我们和曾力经过认真研究,决定用一个中式盒子表现,整部戏是一个关在盒子里的故事。一个虚拟的故事要讲明什么样的美学观点最重要。而在这次《咏·别》的委约创作中,我们和叶小纲合作的基础就是充分尊重他创作的自由度。做到现在,我很朴素地说:‘它是一部歌剧’,是一部讲述中国故事的歌剧。”余隆说。
■给古典音乐融入现代理念
余隆说:“今年的三部歌剧,从巴洛克到现代音乐。巴洛克是音乐的开始,今天的现代音乐是我们面临的问题,是进行思考的音乐,不要看成是不好听的音乐。很多现代音乐很悦耳,很好听。《塞魅丽》是用现代手法去诠释巴洛克音乐,让观众能看得懂。为什么现代音乐对我们重要,因为现代音乐与世界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而古典音乐我们是在人家后面。只有现代音乐做到极致,才能不断地把中国的理念输出给西方和世界,但现代音乐不是瞎搞的,粗制滥造的现代音乐反而让人家把你搁置千里之外,北京是一个在奥运会后世界瞩目的城市,我们更应该把我们的城市变成世界瞩目的文化城市,而文化城市不是你演出多就是文化城市,文化城市的标志是你能不能将你的文化变为世界级的展现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