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歌谱收藏站 >> 音乐资料 >> 乐器大全 >> 中国乐器 >> 正文
 
坠琴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更新日期:2014-9-3   浏览次数:

    坠琴,民间拉弦乐器,也称坠子、坠弦,是河南曲艺坠子书的主要伴奏乐器。约在清末演唱莺歌柳书(一种说唱音乐)时,持伴奏乐器小三弦,改革、发展成为坠琴。坠琴的音箱如三弦而稍小,鼓面由蟒皮改为桐木板,琴杆保留了三弦的指板,用马尾竹弓拉奏,因而改成为拉弦乐器。音色浑厚。目前坠琴主要流传于豫北、鲁南、冀南,尤以河南最为盛行。另一种称为坠胡或二弦,琴筒如二胡琴筒而稍长,一面蒙蛇皮,琴杆用三弦的指板。音色高亢、柔美。它是河南戏曲音乐小调曲子和山东琴书、吕剧等的主要伴奏乐器。现在主要流行于河南、山东一带。坠琴除用于曲艺、戏曲的伴奏外,还用于合奏和独奏。 
 

坠琴特点


    结构同小三弦,红木、花梨木制,全长90—95厘米。琴杆、琴头、指板仍保留着原制。音箱较小三弦的琴鼓略小,两面蒙梧桐木薄板。琴头两侧各置一轴,张两弦。架于琴码上,马尾弓在两弦间拉奏。定弦a、d1,音域a—d3。

坠琴结构


    坠琴仍保持小三弦形制,琴筒与四胡琴筒相同。坠琴的构造和小三弦基本相同,琴杆、琴头、弦轴和指板,仍保留着小三弦的形制,共鸣箱较三弦的琴鼓略小,两面蒙以梧桐木薄板,使用江苇竹制作的马尾弓拉奏,音色浑厚。坠胡的琴筒与四胡琴筒相同,用铜板或硬木制作,呈圆筒形,较四胡琴筒短而粗,长8 厘米,直径11 厘米,前口蒙以蟒皮。琴杆和琴头形似三弦,但琴杆较短,琴头较小,指板较宽。用马尾弓拉奏,音色纯净、柔美,宜于表现优雅抒情的曲调。坠胡由琴杆,琴轴、琴筒、琴弓、琴弦、琴马等组成。琴筒为硬木、红木或黄桐木,八方形,前口蒙蛇皮,后口有镂空的边框。琴杆部份与三弦的琴干相似而较短。全长约 90 公分,兼做指板,張两弦,架于弦马上,弓在弦內运行。用马尾竹弓拉奏。四度定弦A、d,音域约两个半八度。坠胡音色高亢、柔美,除用于伴奏之外,还用于独奏和器乐合奏。

坠琴历史
 


    坠琴及坠胡在清末由小三弦演变而来,流行于河南、山东.  坠琴:坠琴也称“坠子”,是河南说唱音乐坠子书的主要伴奏乐器。坠胡,又叫“曲胡”或“二弦”,是河南曲剧和山东琴书、吕剧等的主要伴奏乐器。

    它们流行于河南、山东一带,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深受人民喜爱。除用于曲艺和戏曲伴奏外,还可独奏或合奏。 音色浑厚、高亢、柔美,同时还可以模仿各种特有的声音(如各种动物的叫声,人的笑声、哭声等),是一个十分有特色的乐器。 坠琴已有近百年历史。清代末年,在河南流传着“莺歌柳”和“三弦铰子书”等说唱音乐形式,为它们伴奏的主要乐器是小三弦。经过民间艺人长期的演奏实践,深感弹拨的小三弦与演唱者的拖腔不能紧密配合,难于满足艺术要求,于是有些艺人就仿效胡琴,在小三弦的外弦和中弦之间穿上一支马尾弓(保留里弦做共鸣弦),作为拉弦乐器使用,在伴唱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当时人们称这种乐器为“拉三弦”。后来,在说唱艺术中随着女演员相继出现,演唱者的音区和音色有了显著区别,为了提高乐器的定弦和增加音色的明亮度,适应坠子书发展的需要,进而又把“拉三弦”的蟒皮面改为桐木板面并去掉里弦,逐渐形成今日的坠琴。与此同时,河南曲剧也采用这一方法,将伴奏的小三弦琴鼓改为胡琴的琴筒,形成今日的坠胡。坠琴和坠胡,多以四度关系定弦,常定为a 、d1 ,音域从a ~d3 ,一般有两个半八度。

    坠胡虽然形成历史较短,但流传很广。特别是建国后民乐的大力发展,坠胡已基本遍布全国各地。所以也各地也形成不同的演奏风格。传统曲子多是有地方戏曲和地方音乐为素材演化而来。如《大起板》是以河南曲剧音乐为素材,《夸山东》是以山东地方音乐为素材。传统曲子都以节奏感强,欢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栏 目 导 航
     中国乐器  西洋乐器
     乐器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