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元旦与春节挨得很近,国外乐团的演出活动也相当频繁,在北京,伦敦爱乐乐团音乐会、阿卡迪·佛洛多斯钢琴独奏音乐会、旧金山弦乐四重奏音乐会等音乐演出要相继上演,在上海,有3个以“施特劳斯”为名的国外文艺团体扎堆到来。在宣传时,这些演出或直接或含蓄地打出了“贺岁牌”,颇有些四方来贺的架势,让一些即便不具备观看条件的国人,也由衷产生了不小的自豪感。
在特殊年代,聆听西方音乐是一种犯错误的行为。改革开放后,西方音乐扛着文化交流的大旗挤进国门,但因为不具备商演条件,所以演出次数较为稀少,能拥有一张门票成为彰显身份的象征。“春晚”上的相声或小品,曾不止一次嘲笑听音乐会打盹儿或打电话的观众。能否有耐心听完一场音乐会,成为评断一个人是否低俗的参考标准。
很长一段时间,对待西方著名乐团的演出,很多中国观众还有着一种矛盾而焦灼的心态,一方面对于高雅艺术有着本能性的饥渴,一方面由于缺乏足够的欣赏经验而觉得自己是在凑热闹。后来,随着国外文艺演出团队光顾中国演出市场的频率陡然提升,一些只停留在传闻中的乐团,也来到了我们国家具有象征性的演出场所,中国观众才逐渐有了“见多识广”的感觉。今天,西方音乐的演出票已经很简单可以买到,甚至要卖力宣传才不至于有太多空座。
和中国的演出承办单位仍在叫卖“物以稀为贵”相比,中国观众已经淡然了很多,这是因为,一是国内多元的娱乐形势让观众有了丰富的选择,二是不乏有人舍弃了与自己有距离感的高雅演出,热情地投入到自己所爱的“萝卜、白菜”怀抱。因此,对于西洋音乐来中国贺岁这件事,大家听着乐呵一下就算了,没必要再上升到国家自豪感那么高的层面上去。说白了,这么多西方演出团体来中国,还是市场之手推动的结果。
演出市场的开放,对国外演出审批尺度的放开,凸显出文艺演出也具备“洼地效应”,多年来缺乏国际顶尖音乐演出活动的中国,制造出的庞大需求,才会在短时间吸引那么多西方演出团体来到东方。此外,圣诞节过后,西方的文艺演出活动也进入休息调整期,中国人热热闹闹过的春节,恰好处在他们演出档期的空白阶段,因此,只要有一个合适的价格,想请他们过来还是很容易的。
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曾弥漫在中国的街头巷尾,他在一段时期内,也成为西方音乐在中国的代言人,如今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不但各种实体演出让中国观众大饱耳福,而且通过互联网,各种与音乐相关的信息,也在不断填平中国观众与世界音乐之间的鸿沟。现在,管它是否贺岁,我们已经能够心平气和地在音乐厅内把全部的心思投入到音乐中去,也只有这样,“音乐无国界”的说法才能真正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