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歌谱收藏站 >> 音乐资料 >> 音乐常识 >> 正文
 
一段鲜为人知的红色民歌轶事 _《八月桂花遍地开》诞生背景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更新日期:2012-4-12   浏览次数: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啊竖起来,张灯又结彩……”这首脍炙人口的革命历史歌曲,在大别山唱响后,伴随着红军坚定的足迹传遍大江南北。这首歌是以大别山民间音乐《八段锦》填词改编而成的。

    《八段锦》是鄂豫皖交界大别山流传广泛的曲牌子,原来的民歌又叫《小小鲤鱼压红鳃》,歌词是:“小小鲤鱼压红鳃,上游子游到下呀嘛下江来。头摇尾巴摆呀哈,打一把小金钩钓呀嘛钓上来。小呀郎来呀啊,小呀郎来呀啊,不为冤家不到此处来。”信阳市群众艺术馆的音乐人王平安当场记者演唱了这首红色经典民歌。

    《八月桂花遍地开》“版权”应该“花落谁家”?

    随着《八月桂花遍地开》在全国越唱越响,多年以来,江西、四川、安徽、河南、湖北、等地的研究者在民歌的整理发掘工作中,纷纷探寻该歌曲的源头,对这首歌曲的诞生给予了广泛关注和多方探讨。首先从流传时间上江西、四川两地被党史研究者和音乐理论界否定。而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老区,争论依然激烈,安徽金寨、湖北红安和河南商城、新县纷纷拿出证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1980年5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戴季英讲到《八月桂花遍地开》是柴山堡当地人作的,具体不清楚是谁,但不是从外地传来的,他和曹学楷、戴克敏、郑位山等当时根据地的领导人都参加过修改。有一些老红军战士回忆说歌词是红安老私塾先生岱觉先写的,不过红安当地也有把这首歌叫《庆祝苏维埃》。

    鄂豫皖三省交界处的大别山中段,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927年11月中共湖北黄安(后改称红安)县委发动了黄麻起义,1928年转移到光山县南部柴山堡,在此逐步创建起鄂豫边根据地,建成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31师。至1929年 5月河南商城南乡又爆发了商南起义,成立第11军32师,建立了豫东南根据地。11月安徽六霍也发动武装起义,到1930年六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正式成立,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按戴老的说法,歌曲诞生在黄麻起义后红31师所在鄂豫边根据地柴山堡一带,红安县因是黄麻起义第一枪之地,特别是岱觉先是红安人而获版权竞争权。新县当时叫新集,后来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的的首府,因而在《桂花》诞生地的讨论中,也得到一定支持。

    在西边红安与新县的争论声中,东边又有金寨与商城火热的争夺。金寨研究者1929年 9月底,红三十二师从鄂东北回师商南,在恢复和成立区、乡政权的基础上,商城县工农革命委员会在南溪正式成立,不久,迁驻汤家汇。县委领导李梯云等在斑竹园研究决定编一首歌唱苏维埃的歌,果子园乡佛堂坳小学校长罗银青,以“八段锦”曲调填词创作了《八月桂花遍地开》,那时可能叫做《庆祝成立工农政府》。

    早在1992年6月,河南和安徽共同编写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史》中,如此表述:“为了表达广大劳苦群众翻身得解放和庆祝苏维埃政府成立的喜悦心情,共产党员、佛堂坳小学校长罗银青于1929年10月(农历八九月间),在商城县工农革命委员会成立时创作的著名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开始在豫东南革命根据地广为流传。”

    按此说法歌曲诞生在商城县,河南商城似乎获得版权。但这里有个历史上的行政区划问题:1933年以前,商城县南部习惯称商南,包括斑竹园、吴家店、果子园、南溪等地,但1933年这些地方被划归了安徽省成立煌县,现在属安徽金寨县辖区。因此安徽金寨有足够的理由称《桂花》的诞生地。

    此时关于歌曲的作者,商城人另有异议。1982年5月当年任鄂豫皖省委宣传部长的成仿吾在新县革命纪念馆回忆说:“记得当时是一个姓王的列宁小学教员写的。听说他是地主资本家的儿子,思想进步,喜爱文艺。叫什么名字,忘记了,是商南或是皖西人。”基于此,他们认为是商城县革命烈士王霁初创作的《八月桂花遍地开》。王霁初是商城县城西大街人,这样商城就完全摆脱金寨,毫无意义的成为版权所有者。

    各方争论热火朝天,但为庆祝当地苏维埃政府(或工农民主政府)成立而产生《八月桂花遍地开》这一点是基本一致的。从三地不同的歌名以及1930年农历二、三月间,有些地方建立乡、区政权时第一句改唱成“三月桃花遍地开”,加之各地都有红军领导人对歌词的进行讨论修改之说,以此推断:《八月桂花遍地开》雏形是在1929年秋鄂豫边及豫东南革命根据地开始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到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成立之间出现的;鄂豫皖革命苏区各地结合自己的情况将其不断修改完善最终成型,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属于整个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而这最后的确立,笔者认为应当与王霁初和他的“红日剧团”有着密切的关系。

《八月桂花遍地开》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啊竖起来,张灯又结彩……”这首脍炙人口的革命历史歌曲,在大别山唱响后,伴随着红军坚定的足迹传遍大江南北。这首歌是以大别山民间音乐《八段锦》填词改编而成的。

    《八段锦》是鄂豫皖交界大别山流传广泛的曲牌子,原来的民歌又叫《小小鲤鱼压红鳃》,歌词是:“小小鲤鱼压红鳃,上游子游到下呀嘛下江来。头摇尾巴摆呀哈,打一把小金钩钓呀嘛钓上来。小呀郎来呀啊,小呀郎来呀啊,不为冤家不到此处来。”信阳市群众艺术馆的音乐人王平安当场记者演唱了这首红色经典民歌。

    《八月桂花遍地开》“版权”应该“花落谁家”?

    随着《八月桂花遍地开》在全国越唱越响,多年以来,江西、四川、安徽、河南、湖北、等地的研究者在民歌的整理发掘工作中,纷纷探寻该歌曲的源头,对这首歌曲的诞生给予了广泛关注和多方探讨。首先从流传时间上江西、四川两地被党史研究者和音乐理论界否定。而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老区,争论依然激烈,安徽金寨、湖北红安和河南商城、新县纷纷拿出证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1980年5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戴季英讲到《八月桂花遍地开》是柴山堡当地人作的,具体不清楚是谁,但不是从外地传来的,他和曹学楷、戴克敏、郑位山等当时根据地的领导人都参加过修改。有一些老红军战士回忆说歌词是红安老私塾先生岱觉先写的,不过红安当地也有把这首歌叫《庆祝苏维埃》。

    鄂豫皖三省交界处的大别山中段,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927年11月中共湖北黄安(后改称红安)县委发动了黄麻起义,1928年转移到光山县南部柴山堡,在此逐步创建起鄂豫边根据地,建成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31师。至1929年 5月河南商城南乡又爆发了商南起义,成立第11军32师,建立了豫东南根据地。11月安徽六霍也发动武装起义,到1930年六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正式成立,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按戴老的说法,歌曲诞生在黄麻起义后红31师所在鄂豫边根据地柴山堡一带,红安县因是黄麻起义第一枪之地,特别是岱觉先是红安人而获版权竞争权。新县当时叫新集,后来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的的首府,因而在《桂花》诞生地的讨论中,也得到一定支持。

    在西边红安与新县的争论声中,东边又有金寨与商城火热的争夺。金寨研究者1929年 9月底,红三十二师从鄂东北回师商南,在恢复和成立区、乡政权的基础上,商城县工农革命委员会在南溪正式成立,不久,迁驻汤家汇。县委领导李梯云等在斑竹园研究决定编一首歌唱苏维埃的歌,果子园乡佛堂坳小学校长罗银青,以“八段锦”曲调填词创作了《八月桂花遍地开》,那时可能叫做《庆祝成立工农政府》。

    早在1992年6月,河南和安徽共同编写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史》中,如此表述:“为了表达广大劳苦群众翻身得解放和庆祝苏维埃政府成立的喜悦心情,共产党员、佛堂坳小学校长罗银青于1929年10月(农历八九月间),在商城县工农革命委员会成立时创作的著名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开始在豫东南革命根据地广为流传。”

    按此说法歌曲诞生在商城县,河南商城似乎获得版权。但这里有个历史上的行政区划问题:1933年以前,商城县南部习惯称商南,包括斑竹园、吴家店、果子园、南溪等地,但1933年这些地方被划归了安徽省成立煌县,现在属安徽金寨县辖区。因此安徽金寨有足够的理由称《桂花》的诞生地。

    此时关于歌曲的作者,商城人另有异议。1982年5月当年任鄂豫皖省委宣传部长的成仿吾在新县革命纪念馆回忆说:“记得当时是一个姓王的列宁小学教员写的。听说他是地主资本家的儿子,思想进步,喜爱文艺。叫什么名字,忘记了,是商南或是皖西人。”基于此,他们认为是商城县革命烈士王霁初创作的《八月桂花遍地开》。王霁初是商城县城西大街人,这样商城就完全摆脱金寨,毫无意义的成为版权所有者。

    各方争论热火朝天,但为庆祝当地苏维埃政府(或工农民主政府)成立而产生《八月桂花遍地开》这一点是基本一致的。从三地不同的歌名以及1930年农历二、三月间,有些地方建立乡、区政权时第一句改唱成“三月桃花遍地开”,加之各地都有红军领导人对歌词的进行讨论修改之说,以此推断:《八月桂花遍地开》雏形是在1929年秋鄂豫边及豫东南革命根据地开始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到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成立之间出现的;鄂豫皖革命苏区各地结合自己的情况将其不断修改完善最终成型,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属于整个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而这最后的确立,笔者认为应当与王霁初和他的“红日剧团”有着密切的关系。

《八月桂花遍地开》

 

[1] [2]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栏 目 导 航
     音乐常识  乐器大全
     音乐名家  音乐名曲
     吉他教程  器乐教程
     声乐教程  软件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