闂傚倸鍊搁崐椋庣矆娓氣偓楠炴牠顢曢敃鈧壕鍦磼鐎n偓绱╂繛宸簻鎯熼梺鍐叉惈閸婂憡绂掕濮婅櫣鎹勯妸銉︾彚闂佺懓鍤栭幏锟�  濠电姷鏁告慨鐢割敊閺嶎厼绐楁俊銈呭暞瀹曟煡鏌涘畝鈧崑鐐哄磿濡も偓闇夐柨婵嗘噹椤ュ繑绻涚亸鏍ㄦ珚闁哄被鍔戦幃銈夊磼濞戞﹩浼� 濠电姷鏁告慨鐢割敊閺嶎厼绐楁俊銈呭暞瀹曟煡鏌涘畝鈧崑鐐哄磿濡も偓閵嗘帒顫濋敐鍛闂備浇顕栭崹顖滄濮樿泛鏋侀柟鍓х帛閺呮悂鏌ㄩ悤鍌涘 濠电姷鏁告慨鐢割敊閺嶎厼绐楁俊銈呭暞瀹曟煡鏌涘畝鈧崑娑氣偓姘槹閵囧嫰骞掑鍥у濠电偛鎳愭繛鈧柡灞诲姂閹倝宕掑☉姗嗕紦 闂傚倸鍊搁崐椋庣矆娓氣偓楠炲鏁撻悩鑼唶闂佺硶鍓濈粙鎴犵矆鐎n偁浜滈柟鍝勭Ф椤︼附銇勮箛銉﹀ 闂傚倸鍊峰ù鍥х暦閸偅鍙忕€广儱顦粈鍐┿亜椤撶喎鐏i柣銉邯濮婄粯鎷呴崨濠冨創濡炪倖鍨堕崹鍧楃嵁韫囨稒鏅搁柨鐕傛嫹 婵犵數濮烽弫鎼佸磻閻愬搫鍨傞柛顐f礀缁犱即鏌熼梻瀵歌窗闁轰礁瀚伴弻娑㈩敃閿濆洩绌块悷婊呭鐢寮查幖浣圭叆闁绘洖鍊圭€氾拷 婵犵數濮烽。钘壩i崨鏉戠;闁规崘娉涚欢銈呂旈敐鍛殲闁稿顑夐弻锝呂熷▎鎯ф閺夆晜绻堝铏规崉閵娿儲鐝㈤梺鐟板殩閹凤拷
闂傚倸鍊搁崐宄懊归崶褏鏆﹂柛顭戝亝閸欏繒鈧箍鍎遍ˇ顖滅矆閸愨斂浜滄い鎾跺枎閻忥綁鏌i妷顔婚偗婵﹦绮幏鍛村川婵犲啫鍓垫俊鐐€栭崹鐢稿磹閸喚鏆︽繝濠傚暊閺€浠嬫倵閿濆簼绨介柣锝夌畺濮婃椽宕崟顐f闂佺粯顨呭Λ娑氬垝閼姐倗纾兼俊顖濆亹椤旀洟姊洪懖鈹炬嫛闁告挻绋撻弫顔尖槈濮樿京锛滈梺绋挎湰閼归箖寮抽悙鐫酣宕惰闊剟鏌熼鐣屾噰妞ゃ垺妫冨畷鐔煎Ω閵夈倕顥氶柣鐔哥矋濡啴鎮伴璺ㄧ杸婵炴垶鐟﹀▍銏ゆ⒑鐠恒劌娅愰柟鍑ゆ嫹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归柟闂寸绾惧綊鏌熼梻瀵稿妽闁哄懏绻堥弻鏇㈠醇濠垫劖笑闂佺ǹ琚崝鎴﹀蓟閳ユ剚鍚嬮幖绮光偓鑼晼濠电偞鍨堕幐鍝ョ矓瑜版帒钃熼柣鏂跨殱閺嬫棃鏌涢…鎴濇灍闁诲繐绉瑰娲传閸曨剦妫$紓渚囧枛缁夊綊鐛崼銉ノ╅柕澶堝灪閺傗偓闂備胶纭堕崜婵嬫偡瑜庣€靛ジ宕惰閺€浠嬫⒔閸ヮ剦鏁嬫繝濠傜墕缁狀垶鏌ㄩ悤鍌涘   濠电姷鏁告慨鐑藉极閹间礁纾婚柣鎰惈閸ㄥ倿鎮规潪鎷岊劅婵炲吋鐗滈幉鎼佹偋閸繄鐟ㄧ紓浣插亾濠㈣埖鍔栭悡娑㈡煕閵夈垺娅呭ù婊冪秺閺岋紕鈧綆浜炴晥闂佸搫鐬奸崰鏍箖濠婂吘鐔烘嫚閼碱剦鏆$紓鍌氬€风粈浣规櫠鎼淬劌纾婚柣鏃傚帶缁犵喓绱掔€n偒鍎ラ柛姘儏椤法鎹勯悮鏉戝闂佺粯鎸婚崹鍨潖閾忚宕夐柕濞垮劜閻濄垽姊洪悷鏉挎闁瑰嚖鎷�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归柟闂寸绾惧綊鏌熼梻瀵稿妽闁哄懏绻堥弻鏇㈠醇濠垫劖笑闂佺ǹ琚崝鎴﹀蓟閳ユ剚鍚嬮幖绮光偓鑼晼濠电偞鍨堕幐鍝ョ矓閹绢喗绠掗梻浣呵圭换鎰板触鐎n剛绀婇柟杈鹃檮閸嬧剝绻涢崱妯兼噧妞も晩鍓熼弻宥堫檨闁告挻鐟х划璇差吋婢跺﹦锛熼梻渚囧墮缁夊绮婚鐐村€甸柨婵嗛閺嬫盯鏌i妶搴℃珝闁哄苯绉烽¨鍌炴煙閸戙倖瀚�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归柟闂寸绾惧綊鏌熼梻瀵稿妽闁哄懏绻堥弻鏇㈠醇濠垫劖笑闂佺ǹ琚崝鎴﹀蓟閳ユ剚鍚嬮幖绮光偓鑼晼濠电偞鍨堕幐鍝ョ矓閹绢喗绠掗梻浣呵圭换鎰板触鐎n剛绀婇柟杈鹃檮閸嬧剝绻涢崱妯兼噧妞も晩鍓熼弻宥堫檨闁告挻鐟х划璇差吋婢跺﹦锛熼梺鍛婎殘閸婏絽鈽夊Ο閿嬬€婚梺瑙勫劤椤曨參宕i崱娑欌拺閻犳亽鍔屽▍鎰版煙閸戙倖瀚�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妞嬪海鐭嗗〒姘e亾妤犵偛顦甸弫鎾绘偐閸愬弶鐤勫┑掳鍊х徊浠嬪矗濠靛鐐婃い鎺戭槹閺呪晠姊虹拠鈥崇€婚柛鎰典簷閸犲﹤鈹戦敍鍕杭闁稿﹥鐗滈弫顕€骞掗弬鍝勪壕婵ḿ鍘ф晶瀵糕偓娈垮枛閹诧繝骞忛崨鏉戞嵍妞ゆ挾濯崯搴ㄦ⒒娴h櫣銆婇柛鎾寸箞閺佸姊虹拠鑼缂佸缍婂濠氬灳瀹曞洦娈曢柣搴秵閸嬪嫰顢旈敓锟�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妞嬪孩顐芥慨姗嗗厳缂傛岸鏌ゆ慨鎰偓鏇犳閵堝應鏀介柣妯虹枃婢规ḿ绱掗埀顒佸緞閹邦厼鈧敻鏌ㄥ┑鍡涱€楀褎婢橀埥澶愬箻瀹曞泦銏ゆ婢舵劖鐓曢煫鍥ㄦ尭閹垹绱撳鍡楃伌闁哄矉绱曢埀顒婄岛閺呮繈宕濆鍥╃<缂備焦岣垮ú瀵糕偓瑙勬礀瀹曨剝鐏掗梺鎯х箻閳ь剚绋掗崰姘舵⒒閸屾瑧顦﹂柟纰卞亰閹本寰勯幇顒傤唵闂佽法鍣﹂幏锟�   濠电姷鏁告慨鐑藉极閸涘﹥鍙忓ù鍏兼綑閸ㄥ倿鏌涢敂璇插箻缂佲偓婵犲倵鏀介柣妯哄级閸屻劑鏌嶈閸撴瑩宕愰崸妤€鏋侀柛宀€鍋涚粈鍫㈡喐瀹€鈧划顓熷緞鐎n剛顔曢梺鍝勵槹閸ㄧ敻骞冮幋鐐电闁稿繗鍋愰幊鍥┾偓娈垮枛閹诧繝骞忛崨鏉戞嵍妞ゆ挾濯崯搴ㄦ⒒娴h櫣銆婇柛鎾寸箞閺佸姊虹拠鑼缂佸缍婂濠氬灳瀹曞洦娈曢柣搴秵閸嬪嫰顢旈敓锟�   闂傚倸鍊搁崐椋庣矆娓氣偓楠炴牠顢曚綅閸ヮ剚鐒肩€广儱鎳愰敍鐔兼⒑閸︻厼顣兼繝銏★耿瀹曞綊宕掑☉鏍︾盎闂佸搫绉查崝宀勬倿瑜版帗鐓涢悗锝庝邯閸欏嫰鏌$仦鐐缂佺姵绋撻埀顒婄秵娴滄牠宕戦幘璇插嵆闁靛繒濮撮崵鎴炵箾鏉堝墽鍒版繝鈧潏鈺冧笉濡わ絽鍟悡鏇㈡煃閳轰礁骞樻い蹇撶墛閸婂墎鈧箍鍎遍ˇ浼存偂濞戞埃鍋撻崗澶婁壕闁诲函缍嗛崑鍕敂閿燂拷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妞嬪海鐭嗗〒姘e亾妤犵偞鐗犻、鏇㈡晜閽樺缃曢梻浣告啞閸旓箓宕伴弽顐㈩棜濠电姵纰嶉悡娆撴煕閹炬鎳庣粭锟犳⒑缂佹ɑ灏伴柣鈺婂灦瀵鈽夊顐e媰闂佸憡鎸嗛崨顖氬笌濠碉紕鍋戦崐褏寰婃禒瀣ч柟闂寸閽冪喖鏌ㄩ悢鍝勑㈡鐐灲閻擃偊宕堕妸锕€鐭繝銏n潐濞叉粎妲愰幘璇茬<婵﹩鍏橀崑鎾搭槹鎼达絿鐒兼繛鎾村焹閸嬫挻銇勯姀锛勫⒌妤犵偛顑夐弫鍐焵椤掑倻涓嶆い鏍仦閻撱儵鏌i弴鐐测偓鍦偓姘炬嫹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妞嬪海鐭嗗〒姘e亾妤犵偞鐗犻、鏇㈡晜閽樺缃曢梻浣告啞閸旓箓宕伴弽顐㈩棜濠电姵纰嶉悡娆撴煕閹炬鎳庣粭锟犳⒑缂佹ɑ灏甸柛鐘崇墵瀵鎮㈤悡搴n啇濡炪倖鎸鹃崑娑氱不閻熸嫈鏃堟偐闂堟稐娌銈冨妼閿曨亜顕f繝姘櫢闁绘ɑ褰冮懓鍧楁椤愩垺澶勯柟鎼佹敱缁旂喖寮撮悩鐢碉紳闂佺ǹ鏈懝楣冨焵椤掑嫷妫戠紒顔肩墛缁楃喖鍩€椤掑嫨鈧線寮介鐐殿吅闂佹寧娲嶉崑鎾剁磼閻欌偓閸ㄥ爼寮婚妸鈺傚亞闁稿本绋戦锟�
位置: 歌谱收藏站 >> 音乐资料 >> 音乐常识 >> 正文
 
一段鲜为人知的红色民歌轶事 _《八月桂花遍地开》诞生背景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更新日期:2012-4-12   浏览次数: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啊竖起来,张灯又结彩……”这首脍炙人口的革命历史歌曲,在大别山唱响后,伴随着红军坚定的足迹传遍大江南北。这首歌是以大别山民间音乐《八段锦》填词改编而成的。

    《八段锦》是鄂豫皖交界大别山流传广泛的曲牌子,原来的民歌又叫《小小鲤鱼压红鳃》,歌词是:“小小鲤鱼压红鳃,上游子游到下呀嘛下江来。头摇尾巴摆呀哈,打一把小金钩钓呀嘛钓上来。小呀郎来呀啊,小呀郎来呀啊,不为冤家不到此处来。”信阳市群众艺术馆的音乐人王平安当场记者演唱了这首红色经典民歌。

    《八月桂花遍地开》“版权”应该“花落谁家”?

    随着《八月桂花遍地开》在全国越唱越响,多年以来,江西、四川、安徽、河南、湖北、等地的研究者在民歌的整理发掘工作中,纷纷探寻该歌曲的源头,对这首歌曲的诞生给予了广泛关注和多方探讨。首先从流传时间上江西、四川两地被党史研究者和音乐理论界否定。而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老区,争论依然激烈,安徽金寨、湖北红安和河南商城、新县纷纷拿出证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1980年5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戴季英讲到《八月桂花遍地开》是柴山堡当地人作的,具体不清楚是谁,但不是从外地传来的,他和曹学楷、戴克敏、郑位山等当时根据地的领导人都参加过修改。有一些老红军战士回忆说歌词是红安老私塾先生岱觉先写的,不过红安当地也有把这首歌叫《庆祝苏维埃》。

    鄂豫皖三省交界处的大别山中段,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927年11月中共湖北黄安(后改称红安)县委发动了黄麻起义,1928年转移到光山县南部柴山堡,在此逐步创建起鄂豫边根据地,建成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31师。至1929年 5月河南商城南乡又爆发了商南起义,成立第11军32师,建立了豫东南根据地。11月安徽六霍也发动武装起义,到1930年六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正式成立,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按戴老的说法,歌曲诞生在黄麻起义后红31师所在鄂豫边根据地柴山堡一带,红安县因是黄麻起义第一枪之地,特别是岱觉先是红安人而获版权竞争权。新县当时叫新集,后来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的的首府,因而在《桂花》诞生地的讨论中,也得到一定支持。

    在西边红安与新县的争论声中,东边又有金寨与商城火热的争夺。金寨研究者1929年 9月底,红三十二师从鄂东北回师商南,在恢复和成立区、乡政权的基础上,商城县工农革命委员会在南溪正式成立,不久,迁驻汤家汇。县委领导李梯云等在斑竹园研究决定编一首歌唱苏维埃的歌,果子园乡佛堂坳小学校长罗银青,以“八段锦”曲调填词创作了《八月桂花遍地开》,那时可能叫做《庆祝成立工农政府》。

    早在1992年6月,河南和安徽共同编写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史》中,如此表述:“为了表达广大劳苦群众翻身得解放和庆祝苏维埃政府成立的喜悦心情,共产党员、佛堂坳小学校长罗银青于1929年10月(农历八九月间),在商城县工农革命委员会成立时创作的著名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开始在豫东南革命根据地广为流传。”

    按此说法歌曲诞生在商城县,河南商城似乎获得版权。但这里有个历史上的行政区划问题:1933年以前,商城县南部习惯称商南,包括斑竹园、吴家店、果子园、南溪等地,但1933年这些地方被划归了安徽省成立煌县,现在属安徽金寨县辖区。因此安徽金寨有足够的理由称《桂花》的诞生地。

    此时关于歌曲的作者,商城人另有异议。1982年5月当年任鄂豫皖省委宣传部长的成仿吾在新县革命纪念馆回忆说:“记得当时是一个姓王的列宁小学教员写的。听说他是地主资本家的儿子,思想进步,喜爱文艺。叫什么名字,忘记了,是商南或是皖西人。”基于此,他们认为是商城县革命烈士王霁初创作的《八月桂花遍地开》。王霁初是商城县城西大街人,这样商城就完全摆脱金寨,毫无意义的成为版权所有者。

    各方争论热火朝天,但为庆祝当地苏维埃政府(或工农民主政府)成立而产生《八月桂花遍地开》这一点是基本一致的。从三地不同的歌名以及1930年农历二、三月间,有些地方建立乡、区政权时第一句改唱成“三月桃花遍地开”,加之各地都有红军领导人对歌词的进行讨论修改之说,以此推断:《八月桂花遍地开》雏形是在1929年秋鄂豫边及豫东南革命根据地开始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到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成立之间出现的;鄂豫皖革命苏区各地结合自己的情况将其不断修改完善最终成型,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属于整个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而这最后的确立,笔者认为应当与王霁初和他的“红日剧团”有着密切的关系。

《八月桂花遍地开》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啊竖起来,张灯又结彩……”这首脍炙人口的革命历史歌曲,在大别山唱响后,伴随着红军坚定的足迹传遍大江南北。这首歌是以大别山民间音乐《八段锦》填词改编而成的。

    《八段锦》是鄂豫皖交界大别山流传广泛的曲牌子,原来的民歌又叫《小小鲤鱼压红鳃》,歌词是:“小小鲤鱼压红鳃,上游子游到下呀嘛下江来。头摇尾巴摆呀哈,打一把小金钩钓呀嘛钓上来。小呀郎来呀啊,小呀郎来呀啊,不为冤家不到此处来。”信阳市群众艺术馆的音乐人王平安当场记者演唱了这首红色经典民歌。

    《八月桂花遍地开》“版权”应该“花落谁家”?

    随着《八月桂花遍地开》在全国越唱越响,多年以来,江西、四川、安徽、河南、湖北、等地的研究者在民歌的整理发掘工作中,纷纷探寻该歌曲的源头,对这首歌曲的诞生给予了广泛关注和多方探讨。首先从流传时间上江西、四川两地被党史研究者和音乐理论界否定。而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老区,争论依然激烈,安徽金寨、湖北红安和河南商城、新县纷纷拿出证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1980年5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戴季英讲到《八月桂花遍地开》是柴山堡当地人作的,具体不清楚是谁,但不是从外地传来的,他和曹学楷、戴克敏、郑位山等当时根据地的领导人都参加过修改。有一些老红军战士回忆说歌词是红安老私塾先生岱觉先写的,不过红安当地也有把这首歌叫《庆祝苏维埃》。

    鄂豫皖三省交界处的大别山中段,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927年11月中共湖北黄安(后改称红安)县委发动了黄麻起义,1928年转移到光山县南部柴山堡,在此逐步创建起鄂豫边根据地,建成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31师。至1929年 5月河南商城南乡又爆发了商南起义,成立第11军32师,建立了豫东南根据地。11月安徽六霍也发动武装起义,到1930年六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正式成立,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按戴老的说法,歌曲诞生在黄麻起义后红31师所在鄂豫边根据地柴山堡一带,红安县因是黄麻起义第一枪之地,特别是岱觉先是红安人而获版权竞争权。新县当时叫新集,后来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的的首府,因而在《桂花》诞生地的讨论中,也得到一定支持。

    在西边红安与新县的争论声中,东边又有金寨与商城火热的争夺。金寨研究者1929年 9月底,红三十二师从鄂东北回师商南,在恢复和成立区、乡政权的基础上,商城县工农革命委员会在南溪正式成立,不久,迁驻汤家汇。县委领导李梯云等在斑竹园研究决定编一首歌唱苏维埃的歌,果子园乡佛堂坳小学校长罗银青,以“八段锦”曲调填词创作了《八月桂花遍地开》,那时可能叫做《庆祝成立工农政府》。

    早在1992年6月,河南和安徽共同编写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史》中,如此表述:“为了表达广大劳苦群众翻身得解放和庆祝苏维埃政府成立的喜悦心情,共产党员、佛堂坳小学校长罗银青于1929年10月(农历八九月间),在商城县工农革命委员会成立时创作的著名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开始在豫东南革命根据地广为流传。”

    按此说法歌曲诞生在商城县,河南商城似乎获得版权。但这里有个历史上的行政区划问题:1933年以前,商城县南部习惯称商南,包括斑竹园、吴家店、果子园、南溪等地,但1933年这些地方被划归了安徽省成立煌县,现在属安徽金寨县辖区。因此安徽金寨有足够的理由称《桂花》的诞生地。

    此时关于歌曲的作者,商城人另有异议。1982年5月当年任鄂豫皖省委宣传部长的成仿吾在新县革命纪念馆回忆说:“记得当时是一个姓王的列宁小学教员写的。听说他是地主资本家的儿子,思想进步,喜爱文艺。叫什么名字,忘记了,是商南或是皖西人。”基于此,他们认为是商城县革命烈士王霁初创作的《八月桂花遍地开》。王霁初是商城县城西大街人,这样商城就完全摆脱金寨,毫无意义的成为版权所有者。

    各方争论热火朝天,但为庆祝当地苏维埃政府(或工农民主政府)成立而产生《八月桂花遍地开》这一点是基本一致的。从三地不同的歌名以及1930年农历二、三月间,有些地方建立乡、区政权时第一句改唱成“三月桃花遍地开”,加之各地都有红军领导人对歌词的进行讨论修改之说,以此推断:《八月桂花遍地开》雏形是在1929年秋鄂豫边及豫东南革命根据地开始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到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成立之间出现的;鄂豫皖革命苏区各地结合自己的情况将其不断修改完善最终成型,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属于整个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而这最后的确立,笔者认为应当与王霁初和他的“红日剧团”有着密切的关系。

《八月桂花遍地开》

 

[1] [2]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栏 目 导 航
     音乐常识  乐器大全
     音乐名家  音乐名曲
     吉他教程  器乐教程
     声乐教程  软件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