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智取威虎山》
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是根据长篇小说《林海雪原》中“智取威虎山”一节的故事并根据电影《林海雪原》这两者改编而成的,经过反复修改排演,成为当时的“八个样板戏”之一,并在1970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搬上了银幕,演员童祥苓、沈金波、施正泉、齐淑芳、王梦云、孙正阳、贺永华塑造的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顿时便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之中,当时就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效应,影片中拍摄出来的经过艺术再现的那些雪景当时让人们感到新奇而新鲜。
那时候人们是不可能在电影院的售票口正常买到影票的,那时候单位里、学校里、军营里包场观看的也都是《智取威虎山》等这些现代京剧,这些现代京剧可以说整整影响过一两代人!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就《智取威虎山》等一些经典现代京剧本身来看,其艺术性还是很高的,真可谓是千锤百炼,它们是集体心血的结晶,其成果在文革时期被某个人窃为己有显然与历史事实不符。
(二)《红灯记》
《红灯记》是一部歌颂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与敌人不屈不挠地抗战的现代京剧。取材于电影《自有后来人》,它的原创作者是黄泳江。《自有后来人》是一部以东北抗日联军为背景、反映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电影,故事的发生地点在虎林铁路上的“辉崔”小站。上世纪60年代,电影在全国上映,不久,该剧便由上海沪剧团改编为沪剧,接着由哈尔滨京剧院率先搬上京剧舞台,当时名叫《革命自有后来人》。
钢琴伴唱《红灯记》把京剧这一我国传统艺术和钢琴这一外国传统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保留了京剧的唱腔和打击乐队的基本特点,又充分发挥了钢琴宽广、气势雄伟、富于表现力的特长。是中西艺术结合的一个尝试,京剧唱腔被誉为“国粹”。以打击乐为基本特点,揉进了西方的乐器之王钢琴,增强了表现力,气势雄伟,使人耳目一新,曾受到京剧爱好者和钢琴爱好者的不同程度的赞誉。
(三)《沙家浜》
京剧《沙家浜》的前身是沪剧《芦荡火种》。《芦荡火种》是由上海市人民沪剧团于1958年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的一个抗日传奇,讲的是1939年秋,在江阴县顾山镇对“忠义救国军”的战斗中,时任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二路政治部主任的刘飞,在战斗关键时刻,亲自率领警卫班向敌人发起冲锋,打退敌人进攻,但自己也身受重伤。战斗结束后,面对日伪顽匪相互勾结、下乡“扫荡”的险恶环境,在地方党组织和群众的支持帮助下,带领数十名伤员,不畏艰险,重建武装、坚持抗日的斗争事迹。沪剧《芦荡火种》上演后,在戏剧界和观众中引起了广泛兴趣和强烈反响,仅上海一地,就有不同剧种的9个剧团对《芦荡火种》进行移植,而在全国演出《芦》剧的竟有31个剧团之多。
1963年,北京京剧团接受了改编沪剧《芦荡火种》的任务,创作组由汪曾祺、杨毓珉、肖甲、薛恩厚4人组成,汪曾祺作为主要执笔者,在改编过程中把功夫放在了剧本的文学性上。改编后的《芦荡火种》的京剧最初取名为《地下联络员》,由赵燕侠饰阿庆嫂,谭元寿饰郭建光。后经国家领导人审看,批准对外公演。剧名最后由毛泽东主席一锤定音,他幽默地说:“芦荡里都是水,革命火种怎么能燎原呢?再说,那时抗日革命形势已经不是火种而是火焰了嘛……戏是好的,剧名可叫《沙家浜》,故事都发生在这里。”于是剧名定为《沙家浜》。
(四)《龙江颂》
《龙江颂》,一部很有影响的现代京剧,它也产生于“文革”之前,其主旨在于赞美牺牲自己、顾全大局的共产主义精神,这种“龙江”风格曾被人们广为传颂。
该剧在反复修改的过程中,直接受到"样板戏"的影响,其艺术上的成就是突出,但过分夸大阶级斗争的内容,以及对人物概念化的描写,也使该剧的艺术感染力受到消弱。影片基本保持了舞台剧的特色,由北京电影制片厂《龙江颂》摄制组1972年摄制,上海市《龙江颂》剧组集体改编演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