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世民先生长期于秦淮河畔乌衣巷金陵古琴馆授课,因此王谢故居内经常会传来悠扬的古琴声。轻轻推开“文源琴舍”的木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朴素而幽静的小天地,琴舍四壁挂着一排排形制各异的古琴,水墨山水画、文竹、紫砂茶具、青花瓷器、蓝色线装曲谱点缀在琴舍的每个角落,散发出浓厚的文人气息,而端坐在其中的,便是桂世民先生。
桂世民出生在南京的一个书香门第,从小耳濡目染,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对古琴更是情有独钟。桂世民于1971年拜古琴家梅曰强先生为师,成为金古琴届一代宗师夏一峰先生的再传弟子,完整地继承了金陵派传统的风格技法,代表曲目和独特的风范气度。在早期学艺期间,还得到程午加、张正吟、邓文权等指点,并游访当时各地老一辈琴家如刘景韶、吴兆基、凌启正等,由此兼习川、浙、广陵等派经典曲目。经四十余春秋的艺术实践,最终形成了以金陵派为主干,同时兼采众长的琴风,在充分继承的基础上又有发展,创新,使金陵派在新的历史时期涌动出新的活力与生机。在梅曰强老师的指导下,桂世民很快便成为当时琴界年轻人中的佼佼者。但出于古代文人特有的情怀“少年得志于己不利”,“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于是在事业巅峰之时,他退出了古琴舞台,蛰居柳叶街一间普通民居内,整整十五年之久。长时间以来,很多人都以为桂世民放弃了古琴,邻居甚至以为他去了外地。由于每天深居简出,所有的生活就是练琴读书。”那样的日子里,桂世民苦练琴艺,饱读诗书,正如他所说“抚琴之人切不可任其性,偏其好,须饱读、广游、熟知前人,方可得若仙人所授一般”。
平静的生活过了十五年,十五年后,桂世民先生走出三径也是不无原因的。“当我看到一群热情蓬勃的年轻人在弹奏古琴时毛病不断时,我知道我该出来承担起我的责任了。”于是桂世民出山,开始将金陵派的琴艺传授给后人。到目前为止,桂世民先生已经桃李满天下,最小弟子年仅5岁,其众多弟子中也不乏外国友人。桂世民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古琴艺术为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时,他的心中没有一丝欣喜,更多的是悲哀。他说:“一门国粹居然濒临灭绝,这不得不让人感到悲哀。南京曾是古琴重镇,而现在却不断衰退,所以我得留在琴社,传授金陵派的技艺,这门艺术几千年兴而不衰,这才是真正的了不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