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大师。 而17岁的少女李萃员考学时,已学琴十年,能不看谱弹奏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萧友梅非常爱材,李萃员一年就完成了专科全部学业,提前毕业并留校任教。果然,李萃员不负厚望,培养了一大批钢琴家。 萧友梅对自己的亲妹妹萧惋恂却非常严格。她考高级钢琴班时,学分差4分而未通过,只能把整个课程重新学一遍。不过这对萧惋恂日后成为大钢琴家非常有益。 1940年,著名的《卿云歌》作曲者、为国立音专呕心沥血的一代音乐宗师萧友梅,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但“萧友梅时代”培养了李献敏,喻宜萱、斯义桂、劳景贤、陈又新、谭小麟、吕骥、张曙、冼星海、沙梅、黄贻钧、范继森、韩中杰、陈传熙、钱仁康、蔡绍序、高芝兰等一大批音乐人材,成为中国音乐事业的中坚力量,且薪火相传。
肆 黄自 在上海国立音专发展的里程碑上,黄自是仅次于萧友梅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的教育思想、理念、方法至今还影响着上音。他的四大弟子贺绿汀、刘雪庵、江定仙、陈田鹤,多年后都成为中国主要音乐院校的掌门人。 出生在上海川沙“内史第”的黄自,自幼酷爱音乐,二三岁时就能背唱《沈心工唱歌集》中的许多学堂乐歌。黄自的父亲黄洪培,堂叔黄炎培都是大教育家。他12岁进入为赴美留学作准备而设立的教会学校——清华学校。其间,黄自在鼓笛队中吹单簧管,还参加合唱团的男高音声部。17岁开始学习钢琴,翌年又随一位留美老师学习和声。1924年,20岁的黄自作为庚子赔款留美生,远赴重洋,前往俄亥俄州的奥伯林求学,两年后转入耶鲁大学音乐系,1929年毕业,获音乐学士。在同年的毕业音乐会上,当地的交响乐团演奏了黄自的毕业作品《怀旧》序曲。这也是中国人最早创作的交响作品,是黄自为悼念在留美期间早亡的女友所作,全曲优雅抒情又委婉动人。 黄自在游历了欧洲、对西洋音乐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后回国。起初在上海沪江大学附中教音乐,后受萧友梅力邀加盟国立音专,教授音乐理论与作曲。黄自的到来,给音专带来了新的活力和空气。黄自在教学之余,还与著名词作者韦瀚章合作,创作了许多传世的声乐作品。 黄自一生留下作品虽然不多,但全是经典。如《玫瑰三愿》《思乡》,声乐套曲《长恨歌》等。“九·一八”事变后,义愤填膺的黄自怀着满腔的激情谱写了《抗敌歌》《旗正飘飘》等激励亿万民众抗日的救亡歌曲。黄自英年早逝,是中国乐坛的巨大损失。
伍 赵元任 赵元任“五四”时期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一同被尊为国学“四大导师”,他在音乐上也有很高的造诣。虽然不是音专的教师,但他的创作对当时的乐坛有很深远的影响。他最负盛名的歌曲就是与刘半农合作的《教我如何不想他》。作品通过对四季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词曲作者对祖国和友人的怀恋之情。《海韵》是赵元任的另一首代表作。这是首领唱、合唱作品,通过某个人与少女的对话,随着时间的推移来刻画一个追求自由的少女的悲惨命运。赵元任以浪漫主义的手法为徐志摩的诗谱写了戏剧化的曲调。当年租界里外国人组成的业余合唱团“上海雅歌社”在工部局交响乐团梅帕器指挥下,演唱《海韵》曾引起轰动,媒界好评如潮。 赵元任的作品大都用胡适、刘半农的白话诗。他留美回国后,常到音专演讲,萧友梅在作介绍时,称之为中国的舒伯特。
陆 青主 原名廖尚果的大作曲家青主,已鲜为人知且渐为国人忘却。但他的两首力作——为宋人苏轼词《赤壁怀古》谱写的《大江东去》和宋人李之议词谱写的《我住长江头》仍时常在人们耳旁回荡。 青主参加过辛亥革命,后公费留德学习音乐,获博士学位。青主的一生,主要从事音乐理论研究和编辑出版音乐刊物。他在国立音专期间,创办了校刊《音》,从1929年11月至1937年7月,一共发行了63期。以后,他又主编了季刊《乐艺》。这些刊物装帧精美,刊有西洋作曲家的肖像画,有音专教师及音乐家的照片,有曲谱、乐评、作品解说、乐坛展望、理论分析等,样式各异,内容翔实。青主把杂志办成了向校内外人士介绍音专活动成果的重要阵地,也担负起音乐普及与启蒙的使命。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