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控制,是箫、笛制作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吹口开挖得当与否是制作的关键所在。 以上所述为做工粗细对音色的影响,而就演奏方法正确与否对音色的影响应至关重要。卫仲乐先生曾经说过,洞箫应该力求“高音似笛,低音似钟”,当然,“高音似笛”却不是笛。要达到这一要求,其要领在于口形的正确掌握:口缝要圆,口腔要适当打开,以利于共鸣。笔者曾经做过试验,用人工吹口吹奏箫、笛,发现其制作材料无论是优、劣;制作工艺的精、粗,其音色同样空洞、单调,很难辨别各自的优劣。受此启发,笔者曾有意识地对口形、口腔状态与箫、笛的音色之间的关系作了比较仔细地研究,发现同一支洞箫至少可以吹奏出三、四种有明显差异的音色;管径大,音色的可塑性就大。这都取决于口腔打开的程度。 一般地说,口腔的打开程度,视管径的粗细和吹孔的大小而定:管径小、吹口小,口缝要小,口腔也就小;若管径大、吹口深宽,口缝要适当放大,口腔也要大。口腔的适当打开,不仅能避免吹奏出的音色干瘪,以保证发音坚实,同时还极有利于洞箫音色的变换和音量的随意控制。这恐怕是很多年轻洞箫演奏者所没有注意的。 洞箫的音量尽管柔弱,其音量和音色还是有一定可塑性的——当然其音量的大小变化和音色的变换,要远比笛子困难得多。这音量的控制和音色的变化,全凭口缝和口腔的大小变换来控制。这是需要认真体味的。 洞箫演奏上与笛子发音上的最大差别就是,洞箫发音的初始,不能用舌尖抵于门齿上,因此没有明显的音头。为此,发音之初就得保证口风的准确方向和适当的力度,否则其音色就必然欠柔和。这是初学洞箫的一大难点。
洞箫经典曲目 【平湖秋月】: 这是一首广东音乐,曲调优美动听,富有诗意。乐曲描写了美丽动人的自然景色。 【梅花三弄】: 乐曲既表现了梅花高洁安详的静态,又表现出梅花不畏严寒迎风摇曳的动态。 【欸乃】: 此曲系后人据唐柳宗元《渔翁》中“欸乃一声山水绿”诗句而作。“欸乃”是船夫拉纤的号子声,在乐曲中欸乃声以不同形式先后出现,巧妙地表达了一种静中有动的意境,赞颂了大自然秀丽的景色,也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赏的情绪。 【关山月】: 古木兰诗中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的句子,反映征人对远戎远疆的不满情绪。 【良宵引】: 根据二胡独奏曲改编。乐曲共分三段,第一段旋律流畅,浑厚如歌;第二段旋律明亮,激情有力;第三段旋律昂扬,华彩多姿。 【泛沧浪】: 作者郭沔,字楚望。浙江永嘉(今温州)人。南宋杰出的古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本曲常作为《潇湘水云》的序曲,表现“志在驾舟于五湖”(《神奇秘谱》)的意境。元兵南侵时,郭楚望移居湖南衡山附近,常在潇、湘二水合流处游船。每当远望九嶷山为云水所蔽,见到云水奔腾的景色,便引起他对外敌入侵、时势变迁的愁绪,于是作《潇湘水云》以寄眷念之情。此曲是郭望楚代表作《潇湘水云》的序曲。乐曲开始,飘逸的泛音使人进入碧波荡漾、烟雾缭绕的意境。第一句的旋律音调,自第二段从中音区展开,并贯穿全曲,箫曲反复重复主题,围绕骨干音变化发展,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抑郁心情,也流露出他对山河缺残、时势飘零的感慨。 【平沙落雁】: 乐曲最早见于明代,曲调悠扬流畅,雁鸣声时隐时现。描写雁群降落前空中盘旋顾盼的情景。 【碧润流泉】: 乐曲以清脆之音,表现出深山峡谷之中淙淙流水欢快地流淌的情景,让人联想起唐朝诗人王维在《山居秋暝》中所描绘的意境:“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可自留。”一派诗情画意般的田园风光令人流连忘返。
上一页 [1] [2] [3] |